山岐不“崎” 又见“大胜”

山岐不“崎” 又见“大胜”

华屋村,只是叶坪乡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清晨,穿行叶坪乡148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一片片希望田野,一双双匆忙脚步,一张张欣慰笑脸,无不展现着一个个脱胎换骨的村庄新貌,无不昭示着一串串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

山岐村,也是一个脱贫攻坚的完胜样板。

花草枝叶,点点晨露,晶莹透亮,映射出一轮轮小太阳。

温亮大步流星走过田野,摇落一地露珠,钻进烟田忙活起来。6年来,他家种植着40多亩烟叶,是山岐村烟草大户。

“以前过的日子一点尊严都没有,今天都不想提了。”温亮手不停地忙着。

说来令人悲伤,温亮之前虽有一双勤劳的手脚、一颗实诚的心,却没有一项足以立身养家的技术。所以,虽多年在外踏实务工,却一直是打短工,零零散散,辛辛苦苦,一年算下来平均每月收入还不到2000元。

回村参加叶坪乡烟叶种植技术培训后,温亮底气就足了。第一年,他申请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大胆种植了8亩烟叶,净收入4万多元,一家人高标准脱贫。

“有政府在前面领导着,一篮子优惠政策在后面助推着,只要人不懒,谁都能开拓发家致富产业。”温亮深有感触。

是的,有产业扶持资金,有整天在田间地头指导的技术员,最贴心的是,乡里还协调购买了产业保险兜底,这些,足以让温亮和更多乡亲无忧创业了。因此,温亮又扩大产业,种植瓜果、养草鱼,一年下来还给乡邻提供务工机会400多人次。

有了脱贫致富出路,山民都动起来了。

随之,山岐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条条水泥路,蜿蜿蜒蜒,平平展展,伸向村庄深处,连接家家户户。道路两旁,鲜花摇曳,虫鸣蝶舞。屋舍巷弄井然有序,房前屋后整洁卫生。老人们悠闲地坐在暖阳下谈笑,孩子们嬉戏在文化广场上……

之前,致富无门,年轻人只得外出务工,以致土地荒芜,杂草丛生。通往村外的唯一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系列扶贫政策进山之后,村里引进中兴农业、胜威百香果、百汇绿海等农业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形式,带动村民发展致富产业,稳定增收,全村村民生财有道,率先在2017年退出贫困村序列。

大胜村,原名白鹭村,地处三乡交界处。苏区时期,红军部队曾在此三战,均大获全胜,白鹭村因此改名大胜村。

由于资源少、劳动力缺乏等,多年来,大胜村一直是叶坪乡贫困村中的最贫困、最边远的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284人。

做了23年上门女婿的肖水水,饱尝寄居他乡的辛酸,无数个夜晚梦回大胜。当农村危房改造惠及千家万户时,他又动心了,可补助之外仍需自筹数万元,年近七旬的他,到哪里去筹这笔巨款?

2015年,江西省投资集团公司挂点帮扶队来了。帮扶队把困难群众当亲人,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紧急“输血”送温暖。帮扶队和叶坪乡委乡政府协商联手,率先探索实施安居扶贫,筹资建设保障安居房,帮助贫困群众进入“梦想家园”。

3栋小楼,24套住房,每套37平方米或57平方米,很快建成。房内亮堂堂的,设施齐备,贫困户直接拎包入住。

烈士后代沈达辉祖孙首批入住大胜“梦想家园”,80多岁的他十分感恩和知足,反复叮咛两个孙子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答党和政府的恩情。是啊,今昔天壤之别,怎能不让老人唏嘘感慨?

沈达辉老伴早年过世,儿子也在几年前的一场车祸中丧生,只留下他与两个年幼的孙子挤在几间破旧的土坯房里,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如今,凄冷昏暗的日子都过去了,温暖亮堂的新生活开始了。

借着帮扶政策的东风,肖水水也终于回到梦牵魂绕的家乡。

像肖水水、沈达辉一样的贫困户,叶坪乡全乡共有400多人,他们无处安放的生活怎么办?

叶坪乡打破常规,探索出建设由村集体提供土地、政府筹资建设、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农村保障房的道路。

如今,全乡180套农村保障房先后落成,35平方米或57平方米的标准套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套保障房旁,还配有一块小菜地,可为贫困户生活提供基本保障。

不但要及时“输血”送温暖,还要培育自身“造血”功能,才能确保大胜村美好新生活行稳致远。

大胜村民大面积种植烟叶,帮扶队就延伸产业链条,协调资金建起6座连体烤烟房,培训技术人员。烤烟不用出村了,烟农生产成本也就大大降低了,收入自然增加不少。

针对老弱病残幼等特困群体,帮扶队又协调、筹资216万元,新建450亩脐橙扶贫产业园,明确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按照“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运营模式,委托专业合作社经营,折股量化用于贫困户分红。到目前,产业园连续4年向大胜村集体每年支付32.4万元分红资金,全村贫困人口年均享受1000元。2016年,大胜村率先成功退出贫困村行列。

这种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折股量化给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成为江西省的成功新探索。

大胜村,又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