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是真的乐

乐 是真的乐

“决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这是支月英坚执的教育信念。

“女孩子,总归要嫁人,读什么书?”有的家长漠不关心自家女儿。

“女孩子读书有出息了,才是你的福气啊!”支月英像怜惜自家孩子一样,既批评又鼓励她们家长。

彭小红的父母也像很多山民一样重男轻女,不想让女儿上学。支月英就多次上门,促膝谈心,终于说服父母让小红走进教室

小红聪明又调皮,刚进校门时,难以静心读书,经常拖拖拉拉完不成作业。支月英就不厌其烦地引导她要感恩父母,珍惜学习机会。课上课下还紧盯着她提问、写作业、改错题,每次下山还会买些课外书送给她读。小红慢慢安静下来,学习也渐渐专心起来。后来,小红以优异成绩考上山外的初中、高中、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本科生。

小红父母无比骄傲,逢人便说要不是支老师坚持到家里做工作,女儿哪有今天这么大的出息。

是啊!有一次小红回到学校看望支月英,说是老师让她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人生也因此改变。看着小红飞出大山,长大成才,支月英也无比骄傲。

最让支月英幸福的是,廖作英、涂莎母女俩也先后成为教师,与她同行在教书育人路上。廖作英是支月英到泥洋小学教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廖作英才7岁,整天甜甜地喊支月英“支姐姐”。后来,廖作英的女儿涂莎也成了支月英班上的学生,便叫支月英“支妈妈”。

一年一年,支月英乌黑的麻花辫花白了。她又迎来新一届小学生,孩子们对她的称呼也变成了“支奶奶”。

那个寒假一过,刘强这个一直爱读书的好学生,却没有及时回到学校。

“家里有个病人,穷得抓药的钱都没有,哪供得起他读书啊。”

“谁家没个难事呢,正好我刚领了工资,你们先拿着用吧,但孩子绝对不能不读书!”

支月英家访时,听着刘强父亲无奈的诉说,看着刘强家里的情况,就掏出刚发的几十元钱工资,塞到刘强父亲手里。

刘强又回到了学校。几年后,他也考上了大学。更让支月英欣慰的是,刘强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工作。

知识改变命运。然而,过去的山里人却不是人人都这样想的。支月英却不愿意一个孩子离开她的教室。

“孩子的学费我先垫着,让他先上学去!”

多少次,支月英说着这句话。垫着垫着,有时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没有了。她不仅资助自己的学生,还资助其他贫困孩子,工资哪里够花啊。一得空,她就跑到附近林场搬运毛竹,赚来的钱又补贴到孩子们身上。

“别人当老师赚钱养自己家,你当个老师倒贴钱给别人养家!吃这苦,值吗?”又有人不解,并质疑支月英。

“为了孩子的学习和未来,我吃多大苦都值!”支月英铿锵而答,一脸坚定。

40多年来,支月英做到了。她教过的1000多名学生相继走出大山。

“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是啊,支月英培育了一代代深山人,也获得了教育界诸多的至高荣誉。她却淡然地说,只有当一个个蒙童渐渐成长为一个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或是离开深山外出读书,或是千里之外创业归来看望她、拥抱她,才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

是啊,岁岁年年,扎根山上,栉风沐雨。支月英虽身体苦累,心里却盛满了幸福和希望。

“支老师,明天我就到镇上读书了,我能不能亲您一下?”一个即将离开学校的孩子悄悄对支月英说。

“支老师,您不是喜欢吃笋吗?明天我挖给您吃啊。”一个手脚勤快的孩子总对支月英说。

“支老师,我们陪您一起送远一点的同学回家吧,要不然您送完他们回来,就只有一个人回来呢!”一些孩子主动当起“护花使者”。

“支老师,中午到我家来吃艾饼!”

“支老师,晚上去我家吃散灯面!”

“支老师,我哥哥下月16日结婚,我妈妈说先让我给您捎话定下来,请您去当支客呢!”

…………

这一句句单纯而又温馨的话语,对支月英来说,就是人世间最动听、最美好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