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能人”
流水哗哗。
刚出土的姜块嫩黄黄的,带着泥土的芳香。贫困户杨银姣正在院里清洗姜块,准备腌制醋姜。
她的丈夫杨全昌患有癫痫病,常年无法正常劳作。2014年,她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着各项扶贫待遇。农闲时,杨银姣还可以到附近村里的合作社打工,增加家庭收入。眼看一家人就要脱贫了。
哪料想,2018年3月,杨全昌又不慎跌入煤火炉中,全身烧伤面积达50%,需长期住院治疗。手术费、医药费一天天流水似的,一家人就想放弃了。
当时,张健万刚驻村两个月。他一边安慰杨全昌家人,一边迅速开展募捐活动,自己第一个带头捐款。很快,张健万为杨全昌募集到13万余元爱心款,解了燃眉之急。
为照顾丈夫,杨银姣只能守在家里,再也无法外出挣钱。这场灾祸,又让她家几乎返贫。
这会儿,杨全昌坐在轮椅上,一边力所能及地帮妻子拂去姜块上的泥土,一边同妻子议论着热销的刘金娇家的霉豆腐。
“咱家有啥拿得出手的呢?”
“唉,谁知道呢?饿不死就行了。”
杨银姣叹着气,把一块洗好的生姜“叮咚”一声扔进盆里。
这时,张健万进了她家院子,看到刚刚出土的新姜,就夸姜长得好。
自从杨银姣看到张健万帮丈夫筹款治病的热心劲儿后,就再没把他当外人,急忙搬个小凳子让他坐下,絮絮叨叨地,在他面前说起山背种田人的苦衷来。
“这个姜啊,种多了、长好了也发愁,又不能当饭吃呢。只好没事找事,先做些醋泡姜,留着自己当调味菜慢慢吃呗,总比烂掉叫人心里好受……唉,谁让咱山背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种个啥都得自产自销,要不就等着腐烂掉,白下力……”
听妻子说着,杨全昌急忙指指偏房。
“不信你进去看看,张书记, 那屋里还有几十斤黑豆,都三四年了,卖不出去,搁那喂鸡,鸡也不愿意吃这陈货……唉,颗粒饱满的黑豆啊,我真舍不得扔,只好搁那生虫子,眼生生看着它霉烂……”
听着听着,张健万心里莫名悲伤起来。是啊,我们常年生活在物资丰富、交通便利的城市,根本不知道山里人进退的难啊。张健万也是第一次听说有“醋泡姜”这个东西。
张健万沉默着,耐心听杨银姣夫妇说着。临走时,他不甘心,望着地上嫩黄黄的一堆姜,心虚地安慰这对夫妇。
“这个姜嘛,我真不太了解。不过,我一定当回事儿,给想想办法。”
张健万出杨银姣家院子,就打开手机,围绕“姜”“醋泡姜”查询起来。
这一查看,张健万顿时拍打着头,直呼自己“少不更事”“孤陋寡闻”。
生姜祛病保健的方法由来已久。
姜汤,又名还魂汤,具有养胃、助减肥、防脱发,防止慢性病、提升人体阳气的功效。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有一年四季不离姜的习惯。
在现存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里也有关于姜的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推崇姜的妙用:“姜,辛而不劳,可蔬,可和,可果,可药。”
关于姜,民间至今还有多种养生说法。比如,“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等。
姜,可谓传统美食中的精华!
山背村的姜呢,独得山风雨露浸润,可谓绝佳“山珍野味”。可惜,生在深山无人知啊。
张健万当即惊喜地跑回杨银姣家里,鼓励她立即着手制作醋泡姜,他负责销售。
“好酒真怕巷子深啊!”
张健万对外广而告之。
杨银姣家第一批40多斤醋泡姜,就卖了500多元钱。
夫妻俩惊喜不已,高兴地忙活起来。
短短三个月,杨银姣卖出200多斤醋泡姜,净赚近3000元。连陈年黑豆也卖出去了。
卖霉豆腐、卖醋泡姜、卖黑豆……山背村第一书记张健万,摇身一变成“微商”。
山背村民看着整天为他们的农产品乐颠颠跑来跑去的张健万,无不佩服。年轻的他不但赢得了民心,还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美名,被村民亲昵地称赞为“小能人”。
是啊,这个“小能人”不仅让山背村几辈子蜗居在深山的土特产远走他乡,更让长期甘于卑微的山民感到了莫大的现实存在感。
山背村何止有豆腐乳、醋泡姜、黑豆啊,还有薯干、笋干、萝卜干、黄豆、花生米、大米等上等山货,急着“嫁”出大山呢。
有限的朋友圈,远远承载不下大山里丰富的特产,张健万萌发了为山背村做个电商平台的想法。他为了省钱,发挥了自己大学计算机专长,工作之余连续熬夜将近一周,设计出一款微信小程序——“莲花贫农情”。
“莲花贫农情”小程序页面简洁,但却展示着山背村的大产业,展示着张健万的大情怀。
点击进入小程序,不仅可以看到一件件正在售卖的贫困户特产,而且每个特产都是一份“私人订制”,都用心抒写着每个贫困家庭的故事。
高山大米(2.5千克,包邮)30元。
农家黑豆(1千克,包邮)25元。
山背醋姜(1千克,包邮)30元。
…………
为最大力度宣传、推广小程序里的山背特产,张健万还在自己以前创办的公众号上写出富有感染力的软文,请求朋友们帮忙转发扩大,并联系莲花县的许多官方微信号助力推广。
产品宣传出去了,订单翩翩而来。
张健万还要亲自走家串户,向每个贫困户收集最佳农产品,包装、发货……每天忙得腰酸背疼。可是,看着原来怕他卖不出去、不愿意把山货交给他的村民,也背着一袋袋农产品找到村委会来,他欣慰地接纳着,累并快乐着。
短短几个月,山背村农特产品销售额达5万元。
“你信不信,我在网上还帮村民卖出了几百个竹制扫把,收入几千块钱呢。”
张健万自豪地笑着说。
谁能不信呢?这是个奇妙的时代啊!只有我们想不到的事情,没有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2018年12月,张健万“得寸进尺”,又以山背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拍摄了一个视频,为地方特产代言。
也是在这一年这一月,即2018年12月,深度贫困村山背村正式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