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档案(四)

扶贫档案(四)

2011年年底,国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并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扶贫标准,这一标准比2009年时的扶贫线一下子提高了92%。

“两不愁三保障”的具体内容为: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自1979年“小康之家”概念提出以来,到2012年间,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将近7个亿,2012年中国仍有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9000多万贫困人口。

剩下的多数是深度贫困者,是最难啃的骨头。让9000多万人口摆脱贫困,补齐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短板,成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

虽然中国扶贫开发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然而,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精准扶贫,正是针对“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问题,根据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2013年以来,中国在之前扶贫攻坚的基础上,面对这些难啃的硬骨头,依靠精准扶贫,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