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

人往高处走

1980年,支月英19岁,正值青春芳华。她提着简单的行李,离开南昌市进贤县温暖的家,只身到离家200多里远的宜春市奉新县追求梦想

从奉新县城坐班车,颠簸50余里山路到澡下镇。山路弯弯,转过一道道弯,爬过一个个山头,穿过一片片竹林,她终于攀登上海拔近千米的泥洋山肩,看到了山坳中的澡下镇泥洋村小学

这个穷乡僻壤啊,因为没有道路,因为偏远,因为贫穷,教师如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常年紧缺教师。

青春无畏。

支月英决定来泥洋之前什么都不愿多想,只怀揣着一个实现教育理想的坚定信念。所以,她天不亮就出发了。一路辗辗转转。没想到,她来到学校时天还是黑了。

夜色朦胧。

她顾不上洗去一路风尘,急不可耐地看清了安放青春的校园:没有围墙,教室昏暗,窗户残缺,课桌“缺胳膊少腿”。还好,那块镶嵌在墙壁上的木制旧黑板虽底色斑驳,却还结结实实。支月英抚摸着这爿可以播种知识的“田地”,心中有了些许安慰。

深夜,窗外不时传来鸟兽怪叫声。支月英十分害怕,和衣缩在床角,一夜难眠。要夜夜如此吗?我要不要真的留下来?还是适应一段时间再决定去留?她思来想去,恍惚入睡。

孩子们听说来了新老师,还是一个梳着大辫子的漂亮姐姐,好奇又高兴,一大早就跑到学校来。

支月英被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惊醒,推开门,十几个陌生又可爱的孩子站在面前:他们一个个衣衫破旧,小脸脏兮兮的像花猫,但一双双大眼睛却格外清澈明亮,充满了对老师的喜爱,充满了对知识和外部世界的渴望。

“我的心被深深打动,城里孩子能享受好的教育,山里的孩子也得有老师教啊!”

那一刻,支月英决定留下来,做深山里的一缕阳光,照亮孩子们出山的路。正是借着这缕阳光,支月英沿着崎岖山路,在学校、农户、镇上、县城来回穿梭,习惯了山路、夜路。她胆子越来越大,也将知识播种进一代代孩子的心田,让他们一步步靠近梦想。

山路陡峭,没有交通工具通行,玻璃难以运上山。支月英就自己掏钱买来塑料薄膜钉在窗户上,把冬日的刺骨寒风拒之窗外。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教学物资,也要靠她和同事步行20多里山路到澡下镇肩挑手提运上来。

学校设施简陋,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都不高。支月英带着同事一一走访家长,反复做工作,终于喊回来一个个辍学的孩子;学校设施方面,就地取材,搭乒乓球台、铺简易篮球场、挖沙坑。最终,学校“三率”高达99.5%,教学点学生成绩综合评估每次都在全镇前列。

23岁那年,支月英当上泥洋小学校长,兼管泥洋、白洋两个教学点。为教学,她更拼命了。

山路可以骑摩托车了,支月英也成了第一代女骑手。她麻花辫往后一盘,驾驭着专属男人的大马力摩托车,来往运送教科书、教学器材。山路十八弯,她像一只雄鹰,“突突突”,盘旋攀登,成为大山里的一道别样风景。当地人都称赞她是“女汉子”“铁人”。

其实,支月英哪里是“铁人”啊!她也像其他女孩子一样爱哭。在这条路上,她不知道哭过多少回。刚来时,走路落到后面,会哭;摩托车坏了推着上山,会哭;骑车到半路遇上下大雨,淋成了落汤鸡,冷得瑟瑟发抖的她也会哭。

有一次,她一头担着女儿,一头担着课本上山,好不容易爬过一个山头坐下歇歇脚。一不留神,活泼的女儿竟好奇地自己往山下跑出老远。支月英又气又急,哭喊着:“你让我哪来的力气带你天黑前走回去啊?”

还有一次,车下一颠,她从摩托车上重重摔下,滚下山坡好远,她更是坐在山坡上哭了好久好久……

可是,短暂发泄完满腹委屈后,她又立即擦干眼泪,扛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如既往地在山路上攀爬着艰难前行。

40多年间,支月英骑坏了6辆大马力摩托车。长长的、崎岖的山路上,也留下了她数不清的汗水和泪水。

2000年前后,很多农户受不了山里闭塞的生活,纷纷搬往山下,或是外出打工一去不回。学生越来越少,教师也一个个逃离了。

“我离不开!只要还有学生,哪怕一个,我就要坚守在这里。”

从青春到中年,整整20年过去,支月英可以选择离开,但她的心却怎么也离不开这里。

支月英正在给学生辅导功课

是啊,她心里凝聚着一股浓浓的泥洋之爱,她深情地记忆着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山花开了,学生给她采来最香的一束;山果熟了,学生为她摘来最甜的一捧;生病时,家长让孩子把热乎乎的鸡蛋塞到她手中。

学生们有情,乡亲们有义,支月英早已把泥洋当成了自己的家。

支月英留了下来。

这样,一所小学、两个教学点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全部压在她一人身上。

她成了全能教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什么课都能教好,什么年级的孩子都能带好;村里留守孩子多,她教课又管饭,把住校孩子的起居也照顾得好好的;家访时了解到有些家长不识字,她又做起了文化扫盲工作,她会把扁担往地上一扔,说:“这是汉字‘一’噢!”

2007年,支月英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多种异样,丈夫蔡江宁为她的健康着想,想托人悄悄把她调下山。

“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支月英知道后,思来想去,实在不忍心离开这个既需要自己,自己又十分舍不得的地方,又留了下来。

2012年,泥洋教学点撤销。这年,支月英52岁,带着一身职业病,终于调整到山下条件较好的镇中心小学。

谁知,白洋村民得知消息,立即联名请示镇教育部门让支月英去白洋教学点任教。

白洋教学点在泥洋山肩上,山更高,路更陡,林更深,从山坳下的泥洋小学要再爬一个多小时上山的路,才能到达。

“去,还是不去,组织都尊重您的决定。”镇教育部门征求支月英意见。

“去!只要孩子、家长需要。”支月英又毫不犹豫答应了。

“别人都往山下平地走,你却一步步攀爬着往深山里去!”有人特别不解。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支月英却特别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