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写在乡亲脸上
桑蚕养殖与加工、有机葡萄、大棚蔬菜、花卉、茶叶……
多种产业“入驻”了黄溪村。黄溪村的低温、低产“冷浆田”,经过大棚升温,或是土质改造,或是因地制宜,终于都变成了遍地生金的热土、沃土。如今,踏破铁鞋,四处寻找,也难见一分荒芜的土地。
2016年年底,黄溪村6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率先在修水县成功摘去贫困帽。
黄溪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负债200多万到净收入200多万,村级集体资产也“水涨船高”,累计达到2000多万元,黄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大村。
黄溪村也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西省美丽宜居村庄”“江西省AAA级旅游村”。
从落后到先进,从贫困到富裕,从混乱到有序,黄溪村由贫困村变成经济强村、文明新村。
徐万年本人也获得“九江市十佳书记”“龚全珍式好干部——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劳动模范”“江西省党代表”“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2020年10月,徐万年光荣获得全国扶贫大奖——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谈及徐万年,黄溪乡亲话里话外满是感激之情,一致认为,是他领着大家奔向了今天的幸福。
“徐书记给了我商机和重新开始的勇气。”黄溪村“大地农庄”老板方小林如此说。
方小林曾经两进两出监狱。回来后,看到村里人气旺盛,他萌生了利用在监狱里学到的烹饪技术开农家乐的想法。徐万年得知后,大力支持他。
如今,“大地农庄”生意红火,有时一天要承办八九十桌酒席,成了黄溪村的迎宾酒店。
“徐书记像个大家长。”方南的感悟更具亲切感。
27岁的方南是黄溪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现在在广州成家立业。即使离家千里,他仍然时刻关注着黄溪村,时不时与徐万年电话联系。用方南的话说,当年他家庭贫寒,如果没有徐书记的经济支持和精神鼓励,就没有他的今天。
是的,知识改变命运。
2008年以来,黄溪村在教育上狠下功夫,改善办学条件,配备优秀师资。
10年前,全村仅有8名大学生。如今,村里有374名大学生,平均每两户就出了一名大学生。
“徐书记给我树立了榜样,向他学习我也不敢松劲呢。”
与徐万年搭班子的村文书方志春,受其感染,十余年如一日,对工作充满了热情。
他说,12年来,村“两委”进行了四次换届,班子成员连续四届全部当选。这说明,老百姓信任我们。
这是实实在在、一心为民干出来的信任啊!
还有一个个平凡又感人的故事在黄溪传颂。
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徐万年决定在三面环村的东津水河面上修建黄溪大桥。从黄溪大桥第一个桥墩建成开始,全村100多名老人天天坐在村口守望,希望大桥早日通车。
2012年,当126米长的黄溪大桥竣工后,村民方新华请来了因为过河不便10多年从没到过黄溪村的丈母娘。
村中心的凤凰坪广场上也凝聚着徐万年的汗水和心血。为节约经费,从规划设计到项目施工,徐万年领着村干部自己动手干,从画图纸到买建材,再到铺砖建亭,不放过一个细节。
村民们说,凤凰坪广场是黄溪村的“网红打卡地”,家里来了客人,村民们都会带着他们去溜一圈。
紧邻凤凰坪广场,500多栋连体式独立庭院整齐排列,这就是黄溪新村。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新村民居墙壁上,这两行红色大字格外赏心悦目。
是的,“农村不比城市差”,正在黄溪生动呈现,精彩演绎。
看着村里熟悉的一张张幸福笑脸,徐万年也十分欣慰。
“一个人过得再好也没用,让村里所有人都过得好,才是人生的大富大贵。”
今年已经63岁的徐万年,仍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家乡的发展仍是他孜孜以求的事业。
“老百姓不脱贫,我心不甘;老百姓不致富,我心难安。让家乡所有的老百姓过得幸福美满,这是我的最大目标,也是我追求的最大幸福。”
无疑,徐万年和黄溪村民,正走在追求更加幸福的乡村振兴大道上。
除了修水县黄溪村,同饮九江水的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也尤其重视乡村整治。
东山村“两委”班子抓党建促脱贫,围绕特色经济加快产业发展和脱贫步伐,以“生态+”为切入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好“生态牌”,呈现出“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产业兴旺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 美丽乡村新画卷。
都昌县大港镇秉着相同的思路,但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打造三尖源生态园扶贫示范种植基地,园区集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于一体,建有集约化苗圃、现代滴灌、生态种植、采摘体验、保鲜储运、科教普及与技术培训等七大功能区,引导农户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增收致富,也为中小学生普及现代科学知识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学习观光场所。
◎写在后面的文字
据说徐万年出了桑田,就被一个种植户拉进了葡萄园。出来,又和一名村干部急忙到修水县城落实一项专项扶贫资金去了。
看,徐万年哪里只是一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党支部书记啊,他还是一个随叫随到的技术员呢。
总之,黄溪之行,一天时间内,作者追着徐万年的足迹,也没有寻访到繁忙的他。
但,如徐万年所言,作者却真真实实看到了黄溪新貌,感受到了村民幸福,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黄溪经验”。
徐万年,这个黄溪村领头人马不停蹄的“忙”,无疑是催生黄溪巨变的重要因子。让他忙他该忙的正事吧,作者也不想打扰他。
最后一个,也是仅有的两个电话采访中,作者还是追问了他一个与名利有关的世俗问题。
当年,为了全心全意投入村里工作,徐万年放下自己年盈利200多万元的养殖业。担任黄溪村书记至今10年,他从不拿村里一分工资,不拿一分补贴,不报销一分差旅费。

修水县黄溪村凤凰坪广场
有人帮他算了一笔账后,惊诧问他:
“徐书记,这10多年怕是损失了2000多万元吧,你后悔吗?”
“后悔啥?不后悔!黄溪村是我家,村民都是我亲人。他们幸福了,我就满足了。”
对此,徐万年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
我们相信,徐万年的话句句都是从心窝里流淌出来的。若非,哪来12年前的毅然回村?若非,又何谈12年的一心前行!
12年来,他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用心、用情为家乡办好每一件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朴素信念: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做任何事情都要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对得起全村的百姓。
“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徐万年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