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童年酿美梦
1957年8月,谢远泰出生在山环水抱的广昌县赤水镇天咀村。那是一个贫穷又闭塞的山村。
童年是欢活的。谢远泰的童年却又是饥饿的。
小时候,跟着奶奶进山,他一路跑着跳着,像一只欢快的羔羊,睁大双眼在花草摇曳的山野间、丛丛簇簇的树木上,寻找新鲜果实。百果野味,酸酸甜甜,全是喂养干瘪肚囊的珍宝。
真是终生难忘哦。
那天,一股醇香扑鼻而来!
循香望去,一朵朵金色小“花朵”,肥肥胖胖,憨态可掬,如小娃娃擎着把把大伞,罗列在一棵老茶树下。谢远泰“贪婪”的目光一下子被“勾引”去了,跳跃着扑上去采摘。
奶奶却惊慌地喊叫着阻止他。他才知道这是野生的茶树菇,很稀罕的好东西,可是生吃会拉肚子,奶奶说,等干完活回家给他炒了吃。说着,祖孙俩双膝跪地,小心翼翼采摘进篮子里。一朵朵茶树菇芬芳美好的样子,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满口生津。那天,谢远泰手脚异常利索,卖力地帮奶奶早早干完活急急回家。
袅袅炊烟,升腾起贫乏生活的美梦。
奶奶变魔术似的,很快,一盘色泽金黄、口味醇香的茶树菇出锅了,满足了谢远泰蓬勃而又贪婪的味蕾。从此,茶树菇也成了谢远泰童年最爱的食材。进山寻找稀罕的茶树菇,更成了谢远泰童年最好的旅程和最美的回味。
谢远泰不时会想,如果天天能吃上香香的茶树菇,这日子该有多带劲儿啊。进而又想,如果茶树菇能生养在自家房前屋后,那就是天天最美的遇见!
看,谢远泰的少年梦想,多么丰满、美妙啊。
梦想,是茫茫航程的灯塔,是寒夜独行的温暖光芒。
回溯岁月。谢远泰读书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贫乏的,慌乱的,不安的。他又不时地想,如果茶树菇能换来大把大把的人民币,让人们生活富裕起来岂不更好?
然而,展现在青年谢远泰面前的现实,却依旧残酷。
1977年夏,谢远泰高中毕业,又回到了生养他的赤水镇天咀村。
“住不上稳固房,喝不上干净水,吃不了肚儿圆,走不出大山沟。”
家乡依旧穷苦,乡亲依旧贫寒,生活依旧饥一顿饱一顿,父母兄弟姐妹依旧一副苦巴巴的模样。
“难道我也要这样穷一辈子吗?我难道不能改变点什么吗?”
谢远泰迷茫又烦躁,郁闷地徘徊在破败的庭院里,心里气嘟嘟的,却无处释放。
燠热中,他不由走向流动着欢活童年的山间小道,爬上山坡。走着走着,恍恍惚惚,一丛丛金黄的“小花”,扇动着一股醇香,从大山深处翩翩飞来,熠熠辉光,摇曳在谢远泰驿动的心头。
“哦,茶树菇!久违了的,家乡的茶树菇!”
刹那,谢远泰如同发现了新大陆,欣然驻足,盯着眼前的老茶树,心里顿然萌生一个梦幻般的新希望。
“把茶树菇做成乡亲们的发财菇!”
“对!把茶树菇做成乡亲们的发财菇!”
这个带着泥土芳香的天真梦想,从此深深根植在谢远泰青春勃发的心田,风吹雨打,仍不屈不挠地萌动着、生长着,也成了他一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彼时,改革开放大幕徐徐拉开。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吹进了贫穷的小山村。
山村很多人扑下身来,精心耕耘着亲爱的土地,以求眼前温饱。谢远泰却带着童年缥缈的梦想,乘时代东风,自主先行着力发展经济了。他径直去了村里林场,要当一名香菇种植工。
其时,香菇在当地早有栽培历史,技术成熟。谢远泰想,茶树菇和香菇同属菌类,香菇能人工培育,茶树菇应该与之异曲同工,大有可为。所以,他就近求远,想先稳扎稳打学好香菇人工培育技术,再“移花接木”,寻求茶树菇人工栽培技术的突破。
谢远泰从此与“菇”结缘。
每天,他把时间和心思都用在香菇培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很快掌握了技术,成为林场香菇栽培能手。
摸索着香菇。却只在心里想着茶树菇。谢远泰不满足于此。
没多久,他说服家人,将原本计划等到过年再卖个好价钱的大猪提前出圈,换来120元钱。然后,他就揣着这120元钱,一个人踏上了外出学习之路,踏上了追寻茶树菇的漫长道路。
这一年,谢远泰才20岁。
他首先来到福建一家真菌研究所,学习香菇培育技术。
1982年,为提高香菇产量,谢远泰又借钱南下广州,学习香菇“段木菌种栽培法”。之后,谢远泰又辗转各地,学会了木耳、平菇等30多种菌类培育技术。
长期在一条未知的道路上摸索前行,难免枯燥乏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每当疲惫、懈怠时,谢远泰就用喜欢的蒲松龄的话来激励、鞭挞自己。
触类旁通。
谢远泰的多种菌类栽培技术在一点点提升,突破。
他先后研制出用茶籽壳、五节芒、稻草等植材,替代段木、木屑等栽培菌菇。此举,无疑节省了木料,降低了生产成本,深得栽培户欢迎。他也渐渐在真菌栽培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当地新一代真菌培育人才。
但谢远泰心里仍牵挂着茶树菇。他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乐此不疲,默默探索。
茶树菇天然野生,是对木质素、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弱的木腐菌,只能生活在油茶树上。如果实施人工栽培,对菌种配料、菌袋制作、肥料、温度、湿度等细节方面要求更高,一步不当,全盘皆输,每个环节都考验着一个个拓荒者的耐心、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