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赣州数字

13.赣州数字

面前摆着一杯浓郁的工夫茶,嘬一口,先苦后甘。

“20多年前,就想着能喝上一杯工夫茶。”赣州兴雪莱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冬华倒完茶,打开话匣子。

因家贫辍学,19岁的陈冬华离开于都县小溪乡船坑村,闯荡厦门,最苦时身上仅剩15元。从车工一路做到厂长,陈冬华几乎干遍了制衣行业的所有岗位。2004年,陈冬华终于有了自己的代加工业务。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13年。

2015年,回家过年的陈冬华在于都服装协会的牵线下,决定把分厂建到于都。“厂房‘拎包入住’,房租两年全免,好政策不少。”2018年,陈冬华在于都的第二个厂房也开建了。他还将车间打造成扶贫车间,目前厂内员工80%是本地人,有贫困户20多户。

多一个“兴雪莱”,便多一个扶贫车间。

近年来,于都工业园里已经发展了60多家规模以上制衣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为返乡人员创办。

今年复工复产以来,又新增1.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约有5000名贫困劳动力。

全市共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的扶贫车间1248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2071人。企业只要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达到一定标准,就能享受到房租水电补贴、一次性建设补助、用工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

赣州正加快建立返乡召回机制,宁都县等8个县(市、区)获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通过完善返乡创业和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搭建“在外人才联合会”等平台,吸引在外创业能人回乡创业、抱团发展。

目前,赣州返乡人员中,通过各种形式创业者达16.9万人;带动43.5万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2.3万人。

赣州10112家合作社中,超2000家是返乡人员创办或领办的,其中近4年新注册成立的合作社,将近一半由返乡人员领办。

他们对乡土有感情,对乡情很熟悉,通过他们的带动,就业扶贫就有了持续的造血能力。

不知道回家乡考察了多少次,朱道贵最终下定决心:投资!

这时,距他离开老家兴国县白石村,已整整30年。18岁时,朱道贵不甘贫困,南下广东做装修。钱,一分一分地苦挣,如今,要全部投到家乡。

乘越野车从兴国县城出发,两个小时才抵达白石村。这里山连着山,这些山将整个村子“拉扯”得支离破碎,从最远户到村委会,开车都得1个多小时。

不过,在朱道贵眼里,穷山即将变富山:一条宽5米的盘山路,如玉带蜿蜒,连村到户,半山腰上,推土机轰鸣,宽敞的观景平台初见雏形。指着四周的山坡,朱道贵介绍着自己600亩黄金茶业产地,黝黑的脸上溢满自豪。

“镇上配套好了所有的基础设施和厂房,还落实了经销商渠道。现在每天有20多人在这里务工,他们平均工资每天150元,将来,最多可以容纳200多人就业。”朱道贵坦言,“如果当年有这样的好政策和机遇,我就不用在外面待30多年了。”

车间自动传送架上,不断有制衣半成品传送过来,刘小英双手不停,认真检视,“没问题!”她微微皱起的眉头舒展开,又伸手拿下一件。

枯燥却又满足,作为兴雪莱公司制衣流水线上的熟练工,刘小英月薪可以达到3000元,公司包食宿,还有班车送到村,每周都能回去看孩子。这样的打工生活,家住于都县仙下乡三段村的刘小英之前从未想过。

在广州打工的日子里,她思念孩子,更为生活发愁。两口子以打零工为主,一个月挣到手里的钱有6000多元,但刨去房租、吃饭等各类花销后,剩下不了多少。

2018年9月,她与丈夫商量,丈夫仍然外出寻找就业机会,自己则在家附近务工。现在,她正在动员老公,让他也回来和她一起上班。

统计,赣州全市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累计达145万人。

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了农村空心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