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屋”成真
华屋,词义为华美的屋宇,通常指朝会、议事的地方。
华屋村,是叶坪乡黄沙行政村下一个普通的自然小村。
华屋村后山,有一条蛤蟆岭。蛤蟆岭上,一片苍松翠柏。其中,17棵松树,枝繁叶茂,擎天扎地,巍然屹立。
站在岭上俯瞰小村,左边,66套客家小楼,白墙黛瓦,宽阔优雅,展示着时代生活;右边,残存的7套老屋土坯泥墙,逼仄狭窄,蕴涵着往日艰难。
民居前,广场边,一座座果蔬大棚,一块块七彩田畴,鲜美生动,铺展如画。
时空,仿佛在这里穿越。
是啊,叶坪乡华屋自然村,这个位于赣闽交界处、连绵大山里的小山村,寄寓着祖先希冀,虽祈名“华屋”,却满眼陋室,曾经的多少岁月里,村民们蜗居在低矮破旧、透风漏雨的土坯房。
时光回溯。
历史辉煌。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领导广大军民以瑞金为中心,在这片红土地上展开一场艰苦卓绝、意义非凡的斗争。
当时,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却家家户户有人踊跃参军。从此,华屋以“红军村”闻名于世。
“17棵松树”,就是一曲穿越时空、传唱至今的英雄赞歌。
1934年长征前夕,又有17位华氏子弟参军入伍。出发前,他们相约登上后山蛤蟆岭,栽下17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如有人牺牲,活着的要为牺牲的孝亲敬老。
谁料,他们全部壮烈牺牲在一路艰难险阻的长征途中。17棵青松一天天、一年年成长壮大,伫立山顶,翘望着亲人,更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因此,这17棵松树被敬仰为“信念树”。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穷困人民翻身得解放,国家一年年富强起来,百姓日子一天天走向安康。
可是,由于地处偏远、资源贫乏、战争创伤等叠加束缚,华屋发展一度滞后。
2012年,全村119户462人中,五保户、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贫困户等四类家庭共有61户203人,占总人口的43%,年人均纯收入仅2000余元。其中,103户还居住在土坯房中。
国家没有忘记老区人民。特别关爱一直都在。
特别是2012年以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精准扶贫持续发力,苏区发展加速提升,华屋也吹响嘹亮的“冲锋号”,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
华屋,从哪里突围?
扶贫干部深入农户走访调研发现,群众最强烈、最渴望的是基本住房保障。老百姓最关切的,就是政府最关心的。很快,华屋被确定为叶坪乡土坯房改造示范点,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平整土地、统一施工建设。每户还享受到政府1.5万到4万元不等的补助。
2013年5月30日,新屋开建。
鞭炮鸣响,“噼噼啪啪”如雨;建筑机械穿梭,“轰隆轰隆”似雷。村民喜笑颜开,奔走相告。

66套崭新小楼
66套崭新的客家小楼,在村民的瞩目和欢乐中,拔地而起。
紧接着,1.8公里长的环村柏油路开修了,1.5公里长的高压电线路开架了,村级卫生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景观绿化带和公厕等配套设施一一开工了……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村民华海生楼上楼下忙着为儿子收拾新房间时,忍不住喜极而泣。新房宽敞明亮,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具一应俱全,自来水、冲水马桶,便捷干净。
以前,他家只有一间半低矮的土坯房,一间挤住着好几口人,半间当厨房。他结婚时,只好借邻家房子。妻子受不了憋屈日子,丢下4岁的儿子离家出走。儿子长大后,也逃离家乡外出打工,恋爱3年,却不敢带女朋友回家见父亲一面。
终于有宽阔的新房了,儿子告诉他已经买好回家车票,马上带女朋友回家见父亲。
像华海生一样激动又高兴的村民,还有不少。
华从祁年过八旬,是华屋17位烈士之一华钦梁的遗腹子,新屋建成后却高兴得像孩子一样,楼上楼下跑着、数着房间,梦游般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家。
刚开始土坯房改建时,扶贫干部去他家宣传政策,他头摇得像拨浪鼓:“政府出钱给我建房?天底下能有这样的好事?我不信!”也难怪怎么说他都不配合,因为他早已认命,习惯了蜗居的苦日子。
华从祁家有4个儿子,原来仅有两间半土坯房。儿子结婚后,4代20多口人无法同时容下。房子少,子孙们只能轮流回家过年。
终于乔迁新居了,房间多了,全家人能聚在一起过团圆年了。儿孙们簇拥着满脸笑容的华从祁,在新房前拍了一张幸福的全家福。
“华屋”成真,终于名副其实。
新屋,流动着新生活。
老屋,弥散着历史云烟,灌注着辛酸往事。
有村民建议干脆全部拆除老屋腾地搞旅游开发。村里开户主会集体商议拆不拆,文化人华辉平满心不舍。他说,终于做梦一样住上了新房,一定要留几套老屋让后代看到新旧变化,感恩新时代,激发干劲儿!
户主们一听有道理,纷纷赞同。
是啊,每一间老屋,都是华屋村史馆,都记录着华屋变迁的大事记:
2013年5月30日,新屋开建。
2014年12月30日,喜迁新屋。
2015年7月24日,油茶合作社成立。
2016年3月10日,首批客人入住农家旅馆。
…………
瑞金市、叶坪乡扶贫驻村干部一任接一任,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一场场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打赢了。扶贫干部争取水利、道路、卫生等各项建设资金100多万元,新修建了两座水陂和200多米水圳,“田地靠天收”问题解决了;建起286亩蔬菜、水果大棚,农业专家技术培训到地头,村民家门口有工可务,有钱可挣了。
华屋村环境美了,好看,好玩,又有特色好吃的。随之,红色旅游悄然兴起,脱贫致富有了持续发力的好抓手。
常年在外打工的华屋人也被吸引回来了。
黄日生早年耐不住家乡贫困,常年往外跑运输。2014年,他第一个回来了。凭借多年跑市场的经验,借着扶贫优惠政策,他带头种植时鲜火龙果。
后来,黄日生被推选为华屋所属的黄沙行政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大面积推广蔬菜水果种植,着力山村旅游业融合发展,致力全村共同富裕。
华水林常年在外靠苦力挣钱,心疼路费,过年也不回家。2014年,他也立即回来赶扶贫惠民头班车。在扶贫资金和技术支撑下,他大胆承包8亩蔬菜大棚,第一年净收入就超过多年在外打工的零星积蓄,成为华屋首批脱贫光荣户、示范户。
现在,“电商+大棚蔬菜”这个时尚营销形式,正成为华屋人的重要销售渠道。
你看,华水林舞动着手机,高兴地哼着小曲儿,从大棚里出来了。哦,他刚刚接了一个省外大订单,得赶紧组织货源外发。
如今,小小手机成为华屋人的快捷“农具”,轻轻点击,就能把带着红土地芳香的农产品迅速卖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
2018年7月,华屋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人均纯收入由2230元增长到11300元。2019年,华屋人均纯收入又增长到1.36万元,是2011年的6倍多。华屋成为著名的红色文化旅游特色村、脱贫攻坚示范村、苏区振兴样板村。
以前想都不敢想、想也想不到的幸福生活,一一实现了。
“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铭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
这副又红又长的大喜联,醒目地张贴在华辉平家新楼高高的山墙上。
这副对联,铭记着华屋的沧海桑田,更流泻着山民对党和时代的由衷感念、至高赞誉!

叶坪乡的育苗大棚
10多年前,华屋红军后代华割禾为给患尿毒症的儿子治病,欠下20多万元债务,贫困之家雪上加霜。谁料,2019年,华割禾也罹患结肠癌。看着穷光光的家,又想起儿子,他绝望中老泪横流,哽咽连声。是啊,就是砸锅卖铁、卖房子也凑不够看病钱啊!
“天要我死,那就等死吧!”
像华割禾家一样因病致贫的,在叶坪乡贫困户中高达40.8%。如何让穷病交加中的他们摆脱病魔困扰,走出贫困阴霾?
叶坪乡酝酿推出“四道保障线”——
帮每个贫困人口购买60元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进而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共同构建起健康扶贫的“四道保障线”。这种兜底的医疗保障,使得贫困人口负担费用从30%降至10%。
有了这四道生命保障线,华割禾得救了!
现在,他已经完全康复,整日和家人忙活在自家蔬菜大棚里。他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什么都不愿想了,就想好好干、好好过日子!
每当夜晚脱去衣衫,看到身上那道长长的手术疤痕,华割禾就会心里热乎乎的,由衷感念时代的特别照顾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是啊,他住院治疗总计医药费20多万元,按叶坪乡健康扶贫的“四道保障线”标准,他个人仅仅花了两万多元。
华割禾为自己感到幸运的时候,又会不由遗憾得落泪,毕竟父子连心,要是儿子能活到现在……
蛤蟆岭上,“信念亭”畔,17棵“信念树”蓬勃茂盛,顶天立地。
一阵山风吹来,高大的苍松翠柏俯首膜拜,哗哗唱响,仿佛离家的英雄足踏星月,风尘归来,欣慰地看到了美丽富裕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