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进车间

人人进车间

哒哒哒,哒哒哒……

一片机器轰鸣。

循声找去,大山脚下矗立着一栋四层厂房。一、二层车间里,千余台加工机械快速运转着,工人们立足岗位,有条不紊地操作着。

这是位于兴国县高兴镇黄群村白芒组的扶贫车间之一,是回村创业能人王斯林投资1000余万元兴建的黄群工艺品厂生产总部,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装机1500余台。

王斯林曾经是一个打工仔。18年前,他同众多为生活打拼的农民兄弟一样,背井离乡,外出闯荡,熟练掌握了饰品加工技术。后来,他回家乡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

2016年,为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王斯林以“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将工厂车间建在村组,带动周边150多个村民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50余人。这些人平均月工资3000多元。

车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针对农村劳动力实际情况,通过上岗培训,采取了以车间定岗、工序承包、手工外发等灵活就业形式,工人可以自主选择按时、按量、按件计资等适合自己的务工形式,还可以将半成品带回家加工。

黄群村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工作

更让人惊喜的是,两年后黄群村又开设了第二个扶贫车间文明饰品厂,带头人王文明就是原来在黄群工艺品厂务工的脱贫贫困户。

王文明今年45岁,2013年因母亲年迈长期患病、妻子身体欠佳、孩子读书等,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他先后外出打工,但因为没有技术,工作和工资都很不稳定。漂泊几年后,他不得已又回到了家乡。

2016年,王斯林在白芒组创办全县第一家扶贫车间后,王文明第一批被招录进车间务工。

通过专业培训,他很快掌握了生产加工的基本技术和织带手艺,3个月后成为熟手,半年就带班上岗,一年后升为车间主任,两年后成为大师傅,管理着三四十个工人,学到了织带加工等一整套管理和工艺流程,月工资5000元左右。2016年年底,王文明家顺利脱贫。

但是,仅靠他一人务工收入,只能脱贫,不能致富。

2018年,在精准扶贫一揽子政策鼓舞下,王文明产生了创业念头,他的想法得到王斯林的大力支持,文明饰品厂很快开办起来。饰品厂成为兴国县第一家脱贫贫困户开办的扶贫车间,王文明也成为兴国县脱贫创业模范和致富带头人。

文明饰品厂投产以来,每年带动20多人就业,年产值达250多万元,贫困劳动力人均年增收25000元以上。

“家里有老人和孩子,没法外出打工。在村里扶贫车间上班月收入3000多元,上班时间也不受限制,家庭、工作两不误。”年轻职工小陈很高兴。

文明饰品厂越办越大。2019年,厂房扩建到300多平方米,机械增加到1000多台。每天机器日夜运转着,连绵不断的彩线、彩条随机而出,这些彩线、彩条就像村民越来越美好、绚丽的生活。

在兴国县域内,像这样开办到村组、村民家门口的扶贫就业车间还有百余家。

◎写在后面的文字

村村建电站,村村开银行

村村有车间,人人有活干。

这让作者想到一句至理名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实干兴国,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