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干膀子创新干
徐万年一上任,就和村“两委”干部走进田间、农家“挖穷根”,走进先进地区学致富经验。然后,紧密结合黄溪现状,创新思维,反弹琵琶,把早年创业的成功经验,大胆嫁接到乡村发展中,引领黄溪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他以创业精神制订出黄溪村第一个“五年规划”——
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发展高效农业产业为龙头,以打造乡村旅游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实现“五化四有”目标。
“五化”,即农业产业化、土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
“四有”,即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
徐万年力争三五年内,让黄溪村家家户户、里里外外变个样!
黄溪人长期习惯了慢生活、小动作,虽然渴望改变,却一下子被这么紧迫、宏大的目标吓蒙了。
“徐书记啊,咱村底子薄,悠着点,慢慢来吧。”
“时间不等人,看看外面,咱村已经远远落后了!”
其时,徐万年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一夜之间就把幸福蓝图绘到黄溪的农户、田野。
致富,得有产业支撑。
黄溪村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只是,原来各家各户单干,技术自由把握,又不了解大市场,收益总是忽高忽低,很多养殖户渐渐失去信心,宁可远走他乡打工,也不愿意再养蚕了。全村还有几户不肯死心,零零散散的,像陈乔华这样,望天收、慢吞吞地栽桑养蚕。
徐万年和村干部商量,还从栽桑、养蚕下手。但方式和以前不同,不再家家户户散养,而是成立黄溪村桑蚕合作社,现代化、科学统一、大规模种养。
第一步,就要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流转出来,再统一使用。
村民一听,十分恐惧。
土地可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国家分给我们个人了,你徐万年说一声又要收了,这不是要我们老百姓的命吗?出租金、给分红、发务工费,你这些都是纸上谈兵,说得好听!
纵使徐万年说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村民们还是死守着自家荒芜多年的一亩三分地不肯签约流转。
时间不等人!怎么办呢?
徐万年在商海打拼多年,深知时间就是效率,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黄溪村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加速解决这片土地上人脑子僵化、思想保守等内在关键问题。
于是,他带着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奔赴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到了华西村,大家都惊呆了,农村这么现代化,农民生活还能过得这样美好?而这美好的背后支撑,就是强大的村集体经济!
耳闻目睹,刻骨铭心,黄溪人终于深刻感受到了自身差距,找到了奋斗方向。
回村后,黄溪村很快达成共识:不能继续破罐子破摔了,要甩干膀子加油干,加快速度创新干。
很快,黄溪村推出了新型土地管理政策——确权确股不确地。
也就是把农户承包地的经营权转化为股权,由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或企业集中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农户的承包权按约定以租金体现,经营权则年底以组为单位按人口进行股份分红,让村民变成“股民”。
“如果原承包地户出去打工了,他不但可以拿到一亩地每年400元的土地流转费,年底还可以领到所在村民小组统一发放的人口股份分红。”方志春这样介绍。

黄溪村小蚕共育基地
留在村里的村民,还能去村里的桑蚕合作社、蚕丝被厂打工挣钱。
真是一举几得啊!
栽桑树、养幼蚕、缫丝、加工被服……整个桑蚕产业链条一步步延长。打工者可以放心在外务工;种田人可以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效益农业。
“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矛盾,也在这种新型土地使用制度下得到充分解决。黄溪村,一举盘活撂荒多年的土地。
村里村外,人人有事做。闲人不见了,更不见无事生非者。黄溪治安秩序逐渐转好。
一把把新鲜的桑叶,撒向一条条青灰色的蚕宝宝。
蚕宝宝争先恐后,慌忙蠕动着青灰色身躯,“蚕食鲸吞”起来。
“沙沙沙”,“沙沙沙”,如急雨,似狂风,像呼喊。“快吃饱,穿棉袄(蚕茧)。”“快吃饱,穿棉袄(蚕茧)。”蚕宝宝们似乎也渴望着早点“作茧自缚”,早点为勤劳的主人“春蚕到死丝方尽”呢。
“以前,自己在家养蚕,从育种到卖茧,技术全凭个人感觉,一年只能养两批,收入2000多元。现在,村里推广‘小蚕工厂化,大蚕省力化’科学统一的饲养方式,一年可养14批,你算算,这样一年能多挣多少钱!”养蚕户陈乔华高兴地说。
“收入是以前的二三十倍呢!”
“那是,多多了!”
陈乔华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也是老养蚕户。
他家从2001年开始养蚕,当时收入忽高忽低很不稳定。2014年,他把自家的蚕搬到了村里集中建设的标准一体化蚕室。如今他家一年单靠养蚕就能赚7万多元。2016年,他家顺利脱贫。

黄溪村蚕桑产业扶贫基地
黄溪村桑园面积从2008年零星分布的50亩,扩大到现在连片优质高产桑园近千亩,成为江西省重要的蚕种基地。
为提高产业效益,黄溪村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强桑一号”,大大提高了桑叶产量与质量;新建小蚕工厂,为养蚕户集中共育小蚕;创办桑田蚕业有限公司,与相关企业合作,收购、加工蚕茧。
村里还引进江西省蚕种厂,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推广科技养蚕,鼓励贫困户参与。同时,为本村及周边乡镇蚕农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了一条龙全方位服务。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蚕茧市场价低于往年。
“我们不能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
为确保收入,村委会决定对养殖户每斤蚕茧补贴3元。
“现在养蚕环境条件和收入都有保障。这真得感谢我们的好书记徐万年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就像这些勤劳的蚕宝宝,一天到晚忙,克服重重困难,不停地为我们奉献、创造着锦绣前程!”
陈乔华指着眼前茁壮粉嫩的蚕宝宝,由衷感发,不由打了个生动鲜活的比方。
哈哈,真是,日子好了,我们农民朋友的思维也新奇活跃了,话语间都流露着诗意和浪漫。
陈乔华说得没错。天上不会掉馅饼,眼前的美好景象背后,肯定克服了重重困难,肯定饱含着不为大众所知的汗水、心血。
黄溪村的振兴之路及桑蚕产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可再难,也难不倒目标坚定的追梦人。
当初,根据本地土质、光照等优良条件和市场需求,黄溪村还同时规划发展有机葡萄产业。
高品质,是黄溪葡萄产业发展的起步定位。初入门槛之高,一时难以找到可靠的技术指导。几番周折,徐万年终于找到浙江一家公司。不料对方提出要么付100万元技术转让费,要么只能让徐万年带人每月来浙江现场免费学习一次。
“村里还欠着200多万元的债呢,哪有钱付转让费!”
没办法,徐万年只能选择后者。
那年,徐万年每月雷打不动,通宵开车带着主要人员前往浙江学习。学完后,当天马上返回黄溪村,再将所学内容仔细传授给种植户。
如此,传帮带,黄溪村的有机葡萄产业发展了起来,而且以高品质广泛赢得大量二次订单和回头客。
连年来,一到收获季节,每天都有几十辆货车来黄溪村大量、高价收购葡萄。
成大事者,需深谋远虑,识人善用,戒急用忍。
带领村民创大业不能靠一时热情,必须有规章制度做保障。而农村工作开展得顺不顺,干群关系是否融洽尤为关键。
徐万年经常走进村民家中和田间地头,了解村民关心的焦点,听取村民对村“两委”干部队伍的意见,收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建议。村民们也敞开心扉,积极进言献策。
“我们村干部不但要勤政,更要靠清廉取信于民。”
于是,黄溪村对村“两委”建设和村干部立下了一系列“硬规矩”——
成立村理财小组,定期进行村财务公开;
每月召开村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村干部实行坐班制度,全年考勤;
村干部不得违规插手村里的建设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