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圈里钻出来个“神菇王”
谢远泰家里有10多口人,住房拥挤,没有可供他开展实验的小小空间。
他站在大门外,焦急地四处转着、瞅着。突然,眼前闲置的猪圈令他眼前一亮。好!只要有支撑的围墙,上面用茅草再搭个窝棚,能遮风避雨就很好!
于是,谢远泰立即动手,清理杂物,用石灰消毒,搭棚。很快,一爿空间,七八平方米,就成了他自由驰骋的王国。
村人见谢远泰一天到晚着了魔似的,出出进进,蜗藏在猪圈里,大家嘴上说着玩笑话,心里却暗暗佩服他多年来总是先人一步的钻研精神。
“这个年轻人,不一般,说不定真能在这臭烘烘的猪圈里捣鼓出些宝贝呢!”
是的,“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谢远泰笑着,又默默念叨起蒲松龄的豪言壮语,来为自己加油打气。
1986年,谢远泰“大田代料栽培”香菇种植技术,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在当地大规模推广。
《周易·系辞上》云:“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谢远泰也颇感欣慰。
哪种类型的杂木屑做种料较适合茶树菇生长,还有氮源、碳源、温度、水分等关键环节如何把控,谢远泰思考着,探索着,也正一步步登堂入室,更接近他顶礼膜拜的茶树菇。
二月惊蛰千虫醒。
三月春雷万物生。
1992年3月,一夜醒来。
谢远泰迫不及待钻进猪圈,掀开厚厚的草帘,一股久违的醇香扑鼻而来。他朦胧的双眼一下子变得明亮,紧张的心也一下子舒展开来了。
是的,茶树菇!童年的茶树菇!
就在这狭小、简陋的猪圈里,谢远泰人工培植茶树菇的梦想终于“破圈而出”,一朵朵金色的茶树菇带着早春的芳香,凌寒而来。
整整13年,栉风沐雨。
整整13年,夜以继日。
整整13年,触类旁通。
整整13年,谢远泰终于人工培植出了茶树菇!
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中心检测,谢远泰培植出的茶树菇内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的8种氨基酸),以及10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这些氨基酸和矿物质微量元素是其他食用菌的10多倍。
堪比天然茶树菇,质量优上加优!
这项人工培植技术轰动中国!
“中华神菇”,由此扬名!
谢远泰,也由此美誉“神菇王”!
1993年,谢远泰将该品种命名为“AB六-2”特种菌,通过江西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鉴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随后,“AB六-2”特种菌又荣获1996年北京世界发明金奖,填补了世界人工栽培茶树菇空白。
十余年磨一剑。
初心依旧怦然跳动。
“把茶树菇做成乡亲们的发财菇!”
谢远泰一直记得自己20岁时立下的这个梦幻般的理想。是的,他要把成功的茶树菇技术奉献给还贫穷的乡亲,要把醇香的茶树菇种植在家乡肥沃的土地上。
“我们没钱买原料,又没技术,种不好咋办?”
“村里的路还坑坑洼洼,就是咱种出了茶树菇,咋卖出去?”
…………
村民们七嘴八舌,担心着眼看就要到手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谢远泰二话不说,先是自己筹资16万元,联系施工队,修通天咀村一条8里长的,连着田野、农户、大道的主干道。
接着,谢远泰又创办广昌食用菌开发集团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与种植户签订合同,对技术培训、原料供应、产品销售实行全包。
技术、原料、销售等问题全解决了。这下,村民们也看清了,谢远泰是个真想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干事创业人。
消息传开,不仅天咀村的农户都开始种植茶树菇,整个赤水镇以及周边乡镇的农户也竞相来请求谢远泰指导种植。
1997年,广昌县有70%的农户种植茶树菇,并获得可观收益。
1998年,谢远泰和农户签约,以每斤120元价格回收干茶树菇。
收购季节,广昌县大量种植户从各个村庄,背着烘干的茶树菇挤班车到公司交货。旅途颠簸拥挤,干脆的茶树菇竟被震荡得“粉身碎骨”,成为次品。这可怎么办呢?
若按合同,“质量达不到标准则拒收”。但谢远泰站在种植户角度分析原因——合格产品变次品的根源还在于贫困、交通条件差等。若让农户承担全部损失不公允,更会失信于民,扼杀大家脱贫致富的梦想。
而心中所怀的梦想,正是谢远泰20余年来,矢志不渝打造“茶树菇王国”的灯塔。
梦想,对苦了几代的乡亲来说,又是多么脆弱、多么不经打击啊。
所以,谢远泰不想亲手毁掉上千户农民稚嫩的致富梦想,毅然按原定每斤120元价格收购干茶树菇。
损失不管有多惨重,他一意“菇”行,愿意自己承担!

谢远泰(右)正向村民传授技术
屋漏偏逢连阴雨。
当年,也就是1998年,食用菌市场行情大动荡。谢远泰按原价每斤120元收购的茶树菇,最终只能以每斤2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
一下子,谢远泰亏损860多万元!
这时,一位日本客商从天而降,突然找上门来,愿意出价100万美元,购买谢远泰的“AB六-2”特种菌专利技术。
100万美元啊,不但可以弥补亏损,还可以补贴家用!
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但,谢远泰断然拒绝。
“要知道日本人买到后,很可能再以更高技术转让费转让给我们国家,那样,我们农民的种植成本肯定会因此提高很多!”
“把茶树菇做成乡亲们的发财菇,是我潜心研究的初衷,不能变,也不会变!”
谢远泰的义举再一次点燃广昌和邻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更多农户跟他学种茶树菇。
1999年,广昌食用菌开发集团公司成为江西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谢远泰的足迹踏遍全省,无偿培训茶树菇学员1.5万人,种植专业户达1036户,种植规模达1.23亿筒,年产值8000多万元,上缴利税2000多万元,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1万人。
茶树菇,渐渐成为乡亲脱贫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成千上万个家庭,由此脱贫致富。成千上万个乡亲,由此改变生活。谢远泰前期860多万元的亏损,也慢慢被日益增多的利润弥补上。
可是,长年累月为茶树菇种植和销售奔波、操劳,谢远泰又很累,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