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谈话

广播谈话

Broadcast Talk

广播谈话是指一种在电台进行的特殊的公开的广播播讲方式。

广播谈话在广播中的重要性已经无须再做任何夸大,早已众所周知。如同视觉图像(或者图片)是电影和电视业的基础一样,广播中的“谈话”经常被描述为广播的“基本符码”。甚至在音乐广播中,谈话的作用也十分关键,正是DJ带有评价性的关键话语,表明了这是广播音频流,而不是自动点唱机。

但是究竟什么是“谈话”?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表达吗?更进一步来说,什么是“广播谈话”?它在本质上是否与“普通谈话”一样,只不过碰巧是通过广播的渠道传播而已?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清晰,语言是一种具有自身规律、词汇和语法的体系,可以有无数种不同形态的“谈话”模式。所以语言可以被用在法庭等正式语言环境下,但其与被用在游乐场或者大街上等非正式场合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在广播理论研究的语境中,“谈话”既指语言(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也指表达模式(包括使用“你、我们、我”等用以表明话语表达的对象等),还包括谈话者的声音状况,例如口音、噪声比率和语速。但是“广播谈话”与每天的日常谈话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我们在广播中听到的主持人与热线电话参与者的交流、DJ的交谈,或者合作的主持人之间的闲聊中有许多潜藏着的却十分不同的特征,它们只是听起来与日常谈话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却截然不同。

最初,广播谈话[这个定义通常要与帕蒂·斯坎内尔(1991)的节目联系在一起]意味着无意中听到,像是在“偷听”。这一意味在主持人的直接表达和DJ直接对听众的谈话中表现明显;这种感觉也出现在我们听到的主持人和参加节目热线电话听众之间的对话中。斯坎内尔使用了“双衔接”来表述广播谈话的这个特性;传播发生时同时存在两种交流模式:主持人和与他对话的人之间的交流模式,以及这个谈话与听众之间的交流模式。所以,虽然听上去像“聊天”,但这种聊天是为上千人共同收听而设计的。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值得关注:对无意识收听的听众而言,广播听起来像什么?其与更深层的真实情况之间的张力关系是什么?真实情况是,广播电台和主持人对于什么话应该被听到,什么话应该被说出来,有完全的控制权和施压能力,只是呈现出的方式或多或少有区别。正如斯坎内尔所说,“和其他社会机构一样,广播的权力体现在,通过预置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通过控制内容、风格和事件持续状态等方式,在自己的场域内对‘社会交往’这个术语进行定义”(1991:2)。我们听广播时能听到许多幽默打趣的话语,表面上是即兴的,实际上事先已有脚本或是经过了排练,这是上述机构性权力的一种体现。第一,笑话、旁白、话题、对话事先都已经排练过,并且底稿就在主持人的面前;第二,打进热线电话的参与者也是经过仔细筛选的,当他们说了不该说的话时,电话会被挂断。

广播谈话具有某种制度性和人为预演的特点,但是必须不能让听众察觉到。以DJ或者热线电话主持人为例,努力做到说话听起来很自然、日常生活化十分必要。尽管面对的听众数量众多、所讲内容也是提前准备好的,但主持人的表现必须力求“显得自然”,他们的说话方式听起来必须像日常谈话而不是念稿子。英国有一段有趣的、被完整记录的广播谈话的发展史。BBC谈话节目部的第一个主任希尔达·马特逊(Hilda Matheson),是当时为数不多认识到这个道理的人,即要让写好的广播稿子在听众那里听起来像是非正式、自然而然的谈话,而不应该像是在做某种演讲(Scannell and Cardiff,1991:166)。对某些主持人来说,表现出平常和自然的谈话风格确实是他们本性的体现,但是持续不断地生产每周几个小时甚至每天连续播出的谈话节目,就使得广播谈话比它所实际呈现出来的更像一种表演。

广播谈话的贴近性和“显得日常化”的表演与斯坎内尔提出的另一个概念——“共在”(co-presence)具有相关性。许多当代广播成功的关键就是主持人或者DJ营造出这种不管怎么说,都像是与听众同时同地进行交流的“感觉”。所以当清晨我们打开收音机听到“孟菲斯市(或其他地方)美丽的一天又开始了”时,我们被鼓励产生这样的感觉:主持人此时此刻是与我们在一起的。主持人表现出的谈话贴近性,再加上“共在”感和经验分享,这些内容(尽管不是全部)通过广播谈话进行了大范围的传播。对于受众而言,这种基于每日生活可以分享的参与感,通过广播比电视更容易获得,因为广播主持人并不是屏幕前客观化的一个具体形象。比起无具体形象指向的知名DJ的声音,这种“共在”的感觉很难被电视日间节目中画着精致妆容、坐在演播室椅子上的主持人唤起。

广播谈话的另外一个特征是“现场性”(liveness),它建构了广播日常感,强化着“共在”感。上溯至20世纪中期,几乎所有的广播都是直播,听众知道来自无线广播的声音就是有人刚刚在演播室的话筒前讲出的。尽管现在许多广播节目都是提前录制好的,但是“修辞上的现场性”仍主导着广播(参见“现场感”词条)。可以这样说,广播最大的实力之一,或者说广播在当今视觉传播主导格局下,且基于MP3和互联网点播音频内容模式下,仍然可以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播对于“现场性传播”(live communication)的坚持。这里强调“坚持”,是因为“现场”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时刻体现在广播主持人重视在节目中呈现这种现实感:“接下来你听到的将是现场……”“此刻这里发生……”等等。在广播谈话中,广播的现场感经由谈话的自然性和即时性传播来呈现。我们在听的时候之所以会产生现场感,不仅因为主持人和DJ做的备注均指向今天发生的事情(国内或本地),也缘于广播谈话中间包含着“呃嗯”、“小差错”、无稿件的自然停顿和即兴发言等成分。

我们再举一个广播谈话的例子,就会发现广播不同特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卡伦·阿特金森和肖恩·摩斯伦(Karen Atkinson and Shaun Moores,2003)分析了一档热线电话节目《现场和直击》(Live and Direct)。这个节目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英国商业广播电台“广播脱口秀”(Talk Radio)[现更名为“体育脱口秀”(talkSPORT)]播出,由安娜·瑞本(Anna Raeburn)主持。正如他们所指出的,节目名称就体现了现场感和即时性。这个节目鼓励打进电话的听众与知名主持人讨论个人难题,这一节目类型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展起来的“治疗性建议提供”节目模式。尽管瑞本会在节目中给出建议,她同时也强调自己既不是医生也不是专家,而是与打进热线电话的听众一样都是普通人,正如下文摘录自节目的介绍:

我们不会判断(1.0)任何您做的事情(1.0)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免费电话0500 105839给您提供一次谈话的机会(2.0)来看看有哪些选择的范围(.)除了你自己,那些对事情没有切身利益的人不会为你做出决定(.)我常常会听到一些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实(1.0)我想告诉你的是:在这种状态下,我的身份就是一个倾听者(.)和你一样,也会失败也会受伤害也会受到打击也会悲观厌世(.)如果你想谈一些事,这些事让你担忧,让你觉得自己很傻、很愚蠢、很渺小,那就不要担心了(.)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感到自己(大笑)很傻、很愚蠢、很渺小的时候(.)这是一种困境(.)如果你想参加节目的话,再重复一遍可以免费拨打电话:0500 105839。(Atkinson and Moores,2003:133,括号中的数字表示短暂停顿的时间,“.”表示短暂停顿)

这段话中的停顿、笑声和直接表述都指向对“现场感”的建构,很鲜明地呈现了日常谈话的自然状态。安娜·瑞本将自己描述成了一个普通人(我也是个普通人),她使用“我们”“每一个人”“加入我们”等话语,“与听众”且“在听众中”营造出一种强大的“共在”感。

当然,广播谈话依据节目类型、节目模式、目标受众、BBC的各个频率或者其他电台的特色、播出时段等有很大的差别。主持人或者与其讲话的人,自身的文化背景因素也会影响到节目。新闻、分析评论、纪录片、体育直播、对话和不同类型的音乐广播等均有各自的谈话类节目。比如,安德鲁·托尔森(Andrew Tolson)描述BBC直播5台(Five Live)是有关新闻和体育的广播频率,正如其名强调了预测现场感(2006:94)。对体育的关注迎合了工人阶级、男性听众的口味,现场评论员和主持人也与BBC其他频率不同,他们往往操着浓重的各地口音和方言。在周六的比赛结束后的热线电话节目《606》(606)中,所有那些现场感、“共在”感和日常感的特征均体现了出来,主持人无可辩驳的权威性特征也呈现了出来。托尔森形容这种在《606》节目中出现的“对抗式交谈”,即热线参与者和主持人之间争论足球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像极了(也有故意的成分)两个在酒吧中争论的男人。

苏珊·道格拉斯在谈论“美国广播和文化”时,注意到了广播谈话惊人的多样性特点。她描述了1978年在纽约听广播时的情形。在调幅(AM)谈话节目中,鲍勃·格兰特(Bob Grant)冲听众喊道:“你这个讨厌鬼!挂断电话吧!”“你这个说话拐弯抹角的虚伪的笨蛋!”同一时期,在调频(FM)国家公共广播中,乔·弗兰克(Joe Frank)在回忆孩提时代时提到,“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兴致勃勃地体验任何事情,世界令你眼花缭乱,特别是那些活生生的事物”(Douglas,1999:284)。尽管这两个节目,甚至每一种广播谈话都非常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从广播中听到的每一字都在唤起我们的自发性、日常感和“共在”感,促使我们打开收音机后想不断地听下去。

思考题

1.广播谈话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理解广播谈话的“日常化特征”?

3.广播谈话如何营造“共在”感?

延伸阅读

Scannell,P.(1991)Broadcast Talk .London:Sage.

Tolson,A.(2006)Media Talk:Spoken Discourse on TV and Radio .Eding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Moore,P.(2003)Legacy.Fourth phase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Northern Ireland,The Radio Journal: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Broadcast and Audio Media,2(1):8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