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广播
Hate Radio
仇恨广播是指传播反对某个社会群体的信息,旨在鼓动听众对该群体采取暴力行动的广播。
与任何大众媒体一样,广播有潜力为民主代言,也可以为极权代言。民主政府和极权政府一直以来都紧紧掌控着广播媒体(参见“宣传”词条)。然而,仇恨广播现象与一般意义上的宣传并不相同。这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鼓励听众在社会中直接仇恨特定(通常是种族上的)社会群体的广播。这里提出的仇恨广播的狭义定义是由理查德·卡弗(Richard Carver)进一步完善的,他借用了联合国对“仇恨”和“煽动行为”的定义:
对言论自由的捍卫者来说,仇恨言论问题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在某一时刻,言论自由的行使开始侵犯他人的权利,例如,关于歧视,这种时刻这些权利就需要相互权衡。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第19条谈及激起对言论自由的捍卫之后,第20条显示:
1.法律上禁止任何对战争进行的宣传。
2.法律上禁止任何的鼓吹民族、种族和宗教仇恨,且构成对歧视、敌意和暴力的煽动。(2000:191)
搜索那些特意被设计用来煽动听众对他人采取行动的广播,幸运的是,很少能找到这样的例子。20世纪30年代,臭名昭著的右翼天主教神父查尔斯·考夫林(Charles E.Coughlin)在美国广播上攻击少数族裔群体。他谴责犹太人、工会、移民和共产主义者,“考夫林是当今否认大屠杀者和新纳粹主义最早的鼓吹者”(Keith and Hilliard,2004:694)。在基斯和希利亚德《广播百科全书》一书的相同词条中,他们讨论了诸如乔·派恩(Joe Pine)和鲍勃·格兰特(Bob Grant)主持的种族主义脱口秀节目(他们公然指称美国非洲黑人是“野蛮人”),但没有进一步涉及诸如霍华德·斯特恩和唐·伊姆斯这些新近出现的、深富争议的DJ。后两位有许多有关“仇恨”或者“充满仇恨”的事情可以说,但他们的节目谈不到有煽动暴力行为的动机。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见证了一些小型调幅仇恨广播的崛起,它们是各种右翼极端分子、白人至上主义者、新纳粹分子、生存主义者和阴谋论者,在互联网成为他们的大本营之前一段短暂时期内,存活于广播音频媒体中。
到目前为止,仇恨广播最重要的案例是卢旺达的自由广播电视台(Radio-Télévision Libre des Mille Collines,RTLM)。该电台于1993年7月开播,并从第二年4月起开始鼓动胡图族人杀害图西族人。大约100万图西族人死于这场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对于RTLM在这场屠杀中的确切作用和影响还存在争议。凯罗(Kellow)和史蒂夫斯(Steeves)的研究坚称,多年种族主义的广播宣传对那些没有文化的人民施加了巨大的影响力,对那场大规模屠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Hendy,2000:202)。因为人们信任广播,对它传播的内容没有判断能力,所以胡图族人就做了他们被告知的事情。卡弗尔(Carver)对RTLM参与发出屠杀指令则采取了一种更谨慎的态度,他强调RTLM的杀人指令发出得很晚。他指出卢旺达事件中仇恨广播的作用被夸大了,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公开的种族灭绝播音会促使人们实施谋杀(Carver,2000:190)。非洲也有其他仇恨广播的例子,包括1994年由新纳粹主义阿非立卡人创办的比勒陀利亚广播(Radio Pretoria)以及20世纪90年代早期扎伊尔国有广播。
2006年的澳大利亚悉尼,澳大利亚白人帮派和中东青年之间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械斗。械斗的导火索主要是有关黎巴嫩年轻人袭击救生员的谣言。凯瑟琳·隆比(Catharine Lumby)所做的一项关于广播在骚乱中所起作用的研究显示,就连悉尼广受欢迎的2GB广播电台也参与推动了暴力事件,主持人称黎巴嫩青年为“杂种”“邪恶和懦弱的”[卫报(The Guardian),2006年10月21日,星期六]。广播主持人鼓励白人相信他们受到了攻击,警察也无能为力。这是否算作仇恨广播,尚需要进一步解释,但这个例子强调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区分广播脱口秀中令人遗憾的、并不罕见的种族主义和更罕见的具有煽动性的仇恨广播。
思考题
1.审视广播发展的历史,分析“仇恨广播”出现的原因。
2.对于报纸与电视媒体而言,是否有类似“仇恨广播”的存在?若存在,有何异同?
延伸阅读
Hendy,D.(2000)Radio in the Global Age.London:Polity Press.pp.200-4.
Keith,M.and Hilliard,R.(2004)‘Hate Radio’,in C.Sterling(ed.),The Museum of Broadcast Communications Encyclopedia of Radio,Vol.2.New York:Fitzory Dearborn.pp.694-5.
Carver,R.(2000)‘Broadcasting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in R.Fardon and G.Furniss(eds),African Broadcast Cultures .Oxford:James Currey.pp.1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