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广播

体育广播

Sport

体育广播是一种基于体育赛事的现场报道、后续讨论、专业分析和热线电话的节目类型或频率模式。

针对广播中“体育”节目始终存在着争议,鉴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形象化性质和较强的视觉特性,它如何能在广播这种非视觉化媒体上取得成功?体育比赛中基本不需要语言,现场如果有声音,通常也是来自群众的呼喊声。然而,广播和体育节目的结合却相当成功,正如苏珊·道格拉斯所说,“电波中的体育比赛,可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化中民族主义最重要的体现”(1999:200)。的确,广播发展史始终是与体育报道、评论员、赛场报道、热心听众交织在一起的。体育和广播,这两个有很大差异的事物能够如此紧密结合,我们该如何解释呢?

20世纪20年代BBC对体育报道的早期尝试,遭到了焦虑的报纸发行商的极度阻挠,他们的理由是,BBC体育新闻报道会直接影响到报纸的销量,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最早的广播体育节目仅仅是关于埃普瑟姆·德比赛马(Epsom Derby)的实况音响(无评论)。不幸的是,当时下了一整天雨,“比赛的过程中,泥泞的地面根本没有马蹄声,甚至连赌马者、胜率预测者、观众们都躲在伞下避雨,而不是欢呼着迎接优胜者”(BBC Yearbook,转引自Scannell and Cardiff,1991:25)。所幸的是,授予成立BBC的宪章解除了这种审查制度,1927年见证了一系列广播体育报道方面的“第一次”,包括第一次报道英式橄榄球比赛、第一次报道足球比赛,随之而来的是体育赛季的其他报道,比如国际板球锦标赛、牛津剑桥年度赛艇对抗赛、温布尔登网球赛等。

正如斯坎内尔和卡迪夫(Cardiff)解释说,战前的BBC是由瑞斯(Reith)和那些国家文化守卫者、整合者塑造的。20世纪初,许多不同的机构共同建构起国家身份认同,这些机构中BBC的作用是最为突出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播“向听众现场报道一系列影像、符号、事件和庆典,使国家的概念不再抽象,而变得可感可知”(Scannell and Cardiff,1991:277)。多年之后,广播报道创造了社会事件的年历,记录了过去的宗教节日(圣诞节和复活节)、万圣节和其他庆典等,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体育年历中的各种事件。

美国体育广播报道要比英国早几年。1921年,美国广播报道了最早的棒球赛(匹兹堡海盗队对费城队);同年,邓普西(Dempsey)和卡彭铁尔(Carpentier)对抗的拳击赛也成为当时备受欢迎的广播节目。这两项体育活动的流行促进了广播地位的建立,也吸引了大量听众,有时达数百万人。到了1942年,已经有2500万固定听众收听广播棒球比赛,据估计,1938年,有三分之二的听众通过收音机收听了乔·路易斯(Joe Louis)击败马克斯·施梅林(Max Schmeling)的拳击比赛。

早期的广播体育评论员表现非凡,他们轻松、兴奋、口语化、戏剧性和唤起共鸣的评论充分探索着广播这一新的媒体样态的广泛可能。这些评论往往是评论员发挥想象力的结果。支付莫尔斯电报码账号的费用(由西联汇款公司提供)要比专门派出一位现场实况评论员便宜多了。之后“广播主持”就会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对电报条上的文字做出生动的描述,同时配以现场的声音效果(Douglas,1999:210)。

根据道格拉斯的观点,美国广播中的体育节目在定义和强化美国人和男性群体身份认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口结构相对多样化,有相当大比重的人口都是移民。当时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一个美国人应该具备什么特质?是否需要某些美国化的形式表达?答案之一来自大众对广播体育节目的热情回应:不同社会背景的体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支持本地球队或者国家队,在此过程中也加强了对比赛规则和“公平竞赛”重要性的理解。体育体现了家长制和民主观,也使这些概念从宏观的公共层面进入微观的家庭范围。当著名的非洲裔美国人、拳击手乔·路易斯击败德国人马克斯·施梅林时,黑人和白人团结在一起庆祝胜利,这似乎彰显了民主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表现了美国人的坚韧和男子气概。对于经济大萧条时期身心疲惫的美国男人而言,这些是非常具有吸引力和符合时代精神的。

体育运动,尤其是广播节目中的体育运动,一直是专属于男性的主要活动。道格拉斯认为,经济大萧条时期正值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男人”深感焦虑之际,从广播中收听体育节目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人的男子气概(1999:66)。广播体育节目不单展现了拳击手的野蛮力量,也向听众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男子气概,例如拳击手(不论黑人或白人)的力量和决心,棒球运动员的天资、机巧和灵敏,体育解说员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智慧等。男性也学到了做人的价值观和应该遵守的规则:尊重权威、从容进攻、保持竞争力和公平竞赛。父亲和儿子在收听拳击赛和其他比赛时,这些价值观的认同促使其关系更为紧密。道格拉斯认为,体育广播主持人在展现男子气概的细微差别和多样性方面尤为重要:

在体育节目的广播解说中,这些男性体验着畅快淋漓的情感和各种各样的角色,而这在办公室或工厂车间里是不被允许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收听一些粗犷的内容,比如体育广播节目,这一行为本身就证实了一个人的男子气概,一个人可以在不被女性化的情况下放松自己,用语言和身体来表达喜悦、高兴、担忧、希望、绝望和对他人深深的依恋。(1999:217)

道格拉斯是否夸大了体育广播对男性身份认同的影响还有待论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体育节目使男性可以展现他们平时不会表现出来的情绪,因为那样会被视作女性化。

很多关于战前体育广播的论述多少夹杂了一些特殊的怀旧情感,但是这种节目类型和模式在电视时代仍然保持着惊人的健康发展态势。尽管电视多为现场报道,比如高尔夫比赛、足球赛、棒球赛、网球赛等,但是广播已经适应了这种竞争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要归因于实况广播体育评论具有较高的水平和技巧。自1957年以来,BBC的《国际板球锦标赛特别报道》(Test Match Special)对英国板球比赛中的每一个投球都进行了现场直播。著名的板球评论员和诗人约翰·阿洛特(John Arlott)在总结广播体育评论员应具备的素质时指出,广播评论员既要描述比赛又要读懂比赛,同时他本人还会在解说中运用诗一样的语言,比如“你可以听到观众的叹息声就像被刺破的自行车轮胎”,“劲风之下远处的树木也为之震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英格兰人都与他同在,每一个西印度群岛的人都在索命于他”(John Arlott in Crisell,1994:131)。BBC的足球报道是很特别的赛事报道,从1994年开始,BBC 直播5台成功地将新闻和体育融合在了一起。足球是节目的核心,其中不仅有对英超联赛的现场评论,还有许多体育新闻报道和讨论,最具特色的是热线电话节目《606》。体育是英国工人阶级的最爱,与其他英国文化不同,体育在伦敦和南部城市以外地区发展更为壮大,因此足球报道主要使用工人阶级和地方的口音。收听直播5台体育节目的人和收听广播4台以操着南方口音为主的中产阶级有着很大的不同。体育广播的热线电话很火爆,这是节目的重要内容。《606》节目的成功得益于今天球迷使用手机的便利,因为这些球迷在看完球回家的路上就可以给电台打电话,来表达赢球的喜悦或输球的沮丧。其结果是节目几乎成为“粉丝们”和操着地方口音打进热线电话的人以他们毋庸置疑的工人阶级身份进行的媒体庆典。这和BBC广播的其他节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托尔森对BBC实况足球评论的研究与克里斯尔对板球的评论有相似之处,即足球评论员在节目中不仅要描述比赛,还要进行评论,也就是为听众“读懂”比赛(2006:104)。因此,无论哪队表现好,球队是否受益于新换的经理人、是否缺少比赛策略等,都应该在评论中有所体现。此外,评论应该涉及更广泛的与“元叙事”有关的主题(比如英国足球水平的下降、裁判水平的欠缺、联赛中外援人数的增多等),从而使接下来有更多的讨论,使热线电话参与者有话可说。

托尔森还对比了广播和电视的足球评论节目,他认为电视报道更具理性和分析性,而广播体育节目更具激情和集体感。广播的定位是人群中的球迷与评论员分享自身的感受(Tolson,2006:112)。广播足球评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评论员和专业的“总结者”之间的交流,后者通常是著名的前球员或教练。这就产生了一种巧妙的错觉,即主持人和听众都在人群中。这就是为什么广播足球解说中不使用直接引语,而往往以听众“无意中”听到的两名观众之间非正式互动玩笑的方式呈现。

BBC广播体育节目和“体育脱口秀”在美国的成功,表明小众的体育广播不仅非常受欢迎,而且非常有利可图。WFAN是纽约一家专业的体育和体育新闻电台,其中也有脱口秀明星唐·伊姆斯主持的一档早间节目。体育聊天和体育评论的成本很低,再加上25—54岁的目标受众大多是男性,使得WFAN成为第一家商业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的电台。高水平、专业化的体育播音员、主持人,加上体育迷们的热情(有些人通过网络收听),意味着体育广播这类节目或者频率将有一个健康发展的未来。

思考题

1.试分析体育广播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2.试讨论体育广播在国家身份认同建构中的作用。

延伸阅读

Douglas,S.(1999)Listening in:Radio and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from Amos ‘n’Andy and Edward R.Murrow to Wolfman Jack and Howard Stern .New York:Random House.pp.199-219.

Crisell,A.(1994)Understanding Radio,2nd edn.London:Routledge.

Tolson,A.(2006)Media Talk:Spoken Discourse on TV and Radio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