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
Drama
广播剧是一种以广播戏剧为特征的广播节目类型,包括“单本剧”,也包括长篇系列剧。
广播剧的存在也许会让人产生困惑。在这样一个视觉传播时代,“非视觉的”广播剧没有人物表情和布景,如何能够生存?实际情况是,除了个别有名的或者杰出的广播戏剧类节目尚存,作为一类形态的广播剧,比如一些广播喜剧和广播肥皂剧目前多数已经不存在了。但这并非广播剧的谢幕,仍然有许多为广播剧摇旗呐喊的支持者,包括许多在大众媒体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广播研究专家,他们开辟出了专门的广播研究领域。此外,新媒体(包括广播和宽泛意义上的音频传播)最新研究显示,这类节目形态仍有其未来发展的前景。本书中这一词条的结构与其他词条有些许不同,首先介绍广播剧的发展史,接下来讨论所谓“质疑者”和“支持者”双方的论点。如果同时参考本书“连续剧和肥皂剧”词条,可能会对理解本词条有所帮助。
广播剧在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这个话题,往往与广播电视“品质质量”的讨论密切相关。比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广播电台热衷于播出体现其文化水准的节目,这一目标通过单本广播剧的播出而实现。美国广播的商业性本质经常使广播从业者、听众和国会议员之间针对什么是高品质广播节目而产生分歧。广播电台仅能通过恪守承诺的方式,保证公共广播服务功能的发挥,承担与BBC类似的文化内容传播职责,“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在它的公开宣言中保证,将像BBC媒体系统那样,在消费者选择的表象下,推动文化传播,排斥文化可疑论”(Hilmes,1997:10)。那么,这种早期的、“高质量的”广播剧采用了哪种呈现形式?最流行的方式是在广播中再现百老汇的舞台剧。从1929年起,NBC的《首演观剧》(The First Nighter)节目就定期改写百老汇的最新剧目。这种方式也被《卢森堡广播剧场》(The Lux Radio Theatre)效仿,但这一方式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所依赖的剧本不是专为广播而作的,而是为舞台而写的,这一创作团队最终投奔了好莱坞。当时播放的戏剧是由著名电影导演塞西尔·德米尔(Cecil B. DeMille)导演、好莱坞明星参演的。20世纪30年代末,由于担心电台的垄断、跨媒体所有权以及对听众的潜在有害影响,这些广播电台受到了批评。广播电台对批评做出了两方面的回应:增加政府的广播播出服务,特别是推出了罗斯福总统著名的“炉边谈话”节目;另外就是重新挖掘具有鲜明广播特征的广播剧。剧院的主管奥森·威尔斯被称为“纽约舞台的天才男孩”(the boy genius of the New York stage)(Hilmes,1997:218)。1938年,他的“悲悯剧院”(Mercy Theatre)专设《空中悲悯剧院》(The Mercy Theatre of the Air),在广播中推出了九部经典文学著作的广播改编剧,如《金银岛》(Treature Island)、《德古拉》(Dracula)、《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以及最著名的《世界大战》等,这些剧目成为广播电台提升广播节目质量战略的一部分。
英国战后广播剧发展值得玩味。BBC广播电台战后重组,促成了具有明确文化水平要求的第三电台(Third Programme,BBC三大广播频率之一)的开播。秉承艺术和创新的承诺,该电台也成为前卫派广播剧的温床。随着电视的大众化和平民化趋势,“广播转向了在小范围专业领域内更为自由的创新和探索”(Street,2002:88)。第三电台在这一阶段播放了许多著名的广播剧,这些剧本是专为广播媒体开发的,包括迪兰·托马斯(Dylan Thomas)的《牛奶树下》(Under Milk Wood,1954)和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失落的一切》(All That Fall,1957)。
亨迪在他关于BBC广播4台历史的书中,用了相当长的篇幅讨论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广播剧,当时这一情况仅限在广播4台。他说,如果戏剧能在广播中生存下来,那纯粹是意外,或者仅仅是BBC对媒介内容多元化理念的职责所在:这是一种媒体文化象征性的遗迹,它很有可能或者随时会消亡。在电视时代,目前广播剧的存在已经超过了它本应存在的时间(Hendy,2007)。但事实情况是,广播剧在BBC继续生存下来了,当时差不多有30位广播剧制作人,隶属于英语世界广播剧的制作中心。当时广播4台的听众很知名,他们是比较保守的中产阶级,他们对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有着明确的追求,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大部分播出的节目必须“稳妥”,最明显的是对英语文学名著经典片段的无休止改编,例如狄更斯(Dickens)、奥斯汀(Austen)和特普洛(Trollope)等的著作。而问题是广播4台的广播剧越来越把自身带入腻味、呆板和老套乏味的气氛中。当然,这并不是说广播4台没有创新,也不是说他们不使用当时广播剧发展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电影化”手法,包括运用现场音响来制作广播剧等。这方面的早期例子是广播4台制作的《为什么我做了》(Why I Did It,1976),这部广播剧是在广播电视大楼的楼梯间和外面的大街上录制的。彼得·刘易斯(Peter Lewis,2004)提到,这是一种偶尔出现的创新与辉煌时刻的整体一致性的结合。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都有10,000多个剧本被交到BBC,这一规模的剧本供应,促使剧作家们互相竞争,在剧本风格和内容上逐渐形成了一套统一的选拔标准。同时,外景实地录音技术也为提升广播剧的氛围感染力和获得成功提供了可能。BBC大量成熟的广播剧套路与当下最潮的媒体技术和创意相结合的模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尽管面对音乐频率和其他大众化节目形态不可抵挡的崛起,全球广播剧整体上不复当年的辉煌,但它仍有自己的支持者——借用一些评论家的话,这是因为广播媒体独具魔幻、神奇的能力去构建场景、刻画人物和讲述故事。辛格勒(Shingler)和维瑞嘉(Wieringa)认为广播剧在两个方面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空间和时间的灵活性、能够触及观众心灵深处。这两者都是广播非视觉化特性的直接体现(1998:88)。他们论证了非视觉化是许多戏剧制作人醉心于开发和利用的,这是基于广播媒体非常有价值的部分。基于现实的考量,无须灯光、摄像机、化妆、布景和大量的演员会降低广播剧的制作成本,这一情况在当时不仅促进了BBC广播4台更专注于提升广播剧的质量,而且也提升了基于创意研发的自由度。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快速移动和及时移动的能力是另一个优势。此外,广播剧的舞台效果发生在我们头脑中,不是展现在实际的舞台上或者场景中,这可以产生内在、亲密的效果,因为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建构起了舞台布景(场景、服装、演员表演等)。对广播剧充满热爱的学者库克(Crook),猛烈抨击了那些指责广播具有无画面功能缺陷的观点(参见“非视觉化”词条),他认为尽管没有可视图像,“但是不能说用耳朵就不能‘看’,盲人就可以做到”(1999:7)。他通过引用大脑能够看到和想象由声音传递的戏剧画面来解释这一观点。库克也指出,在电影院中,“听”的功能和“看”的功能同样重要:
在观众的电影消费体验中,哪一种体验是先到来的?是先看到还是先听到?如果剧情的发展、总体趋势和角色发展是通过声音来传达的,那么它们在电影中的艺术重要性就应该被提升和巩固到大多数电影研究学者还没有认识到的程度。(1999:25)
对于库克和其他广播剧支持者来说,广播作为一种弹性媒介,同时具有帮助我们在头脑中形成戏剧形象的能力,这些优势足以证明广播剧应该拥有光明的未来。如果把广播剧贬为广播占主导地位时代遗留下来的老古董,那就严重低估了声音和听觉的重要性。就算是在当代视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我们也无法忽视纯粹音频戏剧的重要性及其潜力(也就是说,戏剧也可以通过耳朵收听)。
广播剧当然不仅仅存在于美国和英国的公共广播服务体系中。比如肯尼亚广播电台KBC的《广播剧场》(Radio Theatre)(参见“发展”词条)一年就播放了54部广播剧。《不在当下》(Not Now)讲述了一个女孩逃出家庭避免沦为一个老年男性第四个妻子的故事。剧本以一个女孩戏剧独白的方式,回顾了她过去的经历。迪娜·利加(Dina Ligaga)谈及这部广播剧,同时也是肯尼亚多数广播剧的情况——30分钟的节目时间演绎出肯尼亚社会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语言表达。这些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现状,特别是在使用当地语言和伴之以当地熟悉的空间环境层面,同时在“道德警戒”上,其传播的内容也与政府发展的议程保持一致。《不在当下》传递出的信息十分明确,即反对逼婚。
毫无疑问,广播有能力制作高品质的广播剧,其中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问题在于今天广播剧能否在当代广播环境中生存下来。英国播出了很多广播剧,但大部分都在BBC广播4台这个狭小的收听群体中发生。据统计,广播4台听众的年龄普遍超过50岁,这些听众是伴随着收听广播节目成长起来的,在那个时代儿童广播剧仍然是主流媒体内容,广播剧对这些人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目前,有证据显示,多种形式的音频点播节目会支持广播剧这类陷入困境中的广播节目类型。与其他种类的广播节目不同,广播剧对于是否直播要求不高。如果我们所生产的各类音频剧资源能够适用于网络或其他移动播放终端,这或许也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声图书的持续存在和流行,也证明某种基于虚构的音频叙事类内容将拥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思考题
1.为什么广播剧直到今天还能生存?
2.英国和美国广播剧发展的历史有何不同?
3.未来音频剧的发展如何适应网络传播平台?
延伸阅读
Shingler,M.and Wieringa,C.(1998)On Air:Methods and Meanings of Radio .London:Arnold.
Hilmes,M.(1997)Radio Voices:American Broadcasting,1922-1952.Minneapolis,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Hendy,D.(2007)Life in Air:A History of Radio Fou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ok,T.(1999)Radio Drama: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