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纪录片与广播专题节目
Documentaries and Features
广播纪录片和广播专题节目都属于事实性广播节目类型。广播纪录片节目与电视纪录片有许多共同之处;广播专题节目则创造性地集合了多种多样的谈话类和音乐类广播节目的元素特性。
广播纪录片和广播专题节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节目形式,但是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同一个词条中对其进行讨论。广播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相同,都是基于采访、观察和事实对“实际情况”的客观叙述。广播“专题节目”这个词可以追溯到二战前的BBC和专题部。BBC早期专题节目制作人劳伦斯·吉利亚姆(Laurence Gilliam)指出,“广播专题节目”代表了“很宽泛的节目元素,通常是事实和记录,依赖各种广播技术表现出来,但主要是利用戏剧化处理和经过编辑的事实”(1950:9)。这种独特的广播混合节目形态是广播媒体所独有的,在电视中见不到,并且在英国和美国广播界普遍存在。
广播纪录片,目前仍然存在,但只存在于全世界的公共服务广播体系中,这一点与电视纪录片很相似。然而,有时不太容易区分广播纪录片与时事类节目。后者更具新闻性、更着重于事实信息,并且会以一种结构成熟的、平衡的方式报道出来。广播纪录片更多地倾向于开发声音表现的可能性,通常是对每日生活中的一种声音进行表达。克里斯尔(1994)颇具争议地定位广播是一种“非视觉媒体”(参见“非视觉化”词条),但是他所描述的广播声音信息传播的含混性特征却可以为广播纪录片所利用并发扬光大。亨迪论证广播纪录片节目与以视觉传播为优势的电视特征无关,可以剥离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表象,洞悉事物背后潜藏着的“丰富意义”(2004:173)。他以收藏类广播节目为例(如收藏啤酒杯垫、唱片和昆虫等),这类选题在广播纪录片节目中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因为节目呈现出“热情、痴迷、孤独、社交,或者超过以上多种因素综合的特征”(2004:174)。
广播专题节目在当前的英国几乎绝迹了,这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的广播现象。广播专题节目适合在电台播出,因为它深具广播属性:其他媒体上没有这种类似的节目,对声音元素如此不拘一格地加以综合运用。广播专题节目是开发利用声音特性和多样性的广播节目形态,语言类要素(即兴的和有文字稿的散文、诗歌等)、音乐和其他多种多样的声响(人工合成的、现实存在的)都可以为专题节目制作人所使用。20世纪30年代,随着录音设备的发明,制作出多样的、宏大的、精美的声音合成节目的愿望实现了。战前,英国一个最有名的专题节目制作人叫奥利芙·夏普勒(Olive Shapley),她用一辆7吨重、27英尺长的BBC录音车,出去记录无家可归者、购物者、工作在运河上的驳船夫、长途货车司机,还有夜间咖啡馆里的人们(Scannell and Cardiff,1991:345)。回到录音室后,夏普勒使用新发明的“神奇的后期编辑控制面板”,把她采录到的这些声音和直播间的主持话语、音乐和评论等混编在一起。
你或许会从夏普勒的作品中看到政治表达的维度,广播专题节目具有清楚的政治表达潜力,这一特点在大西洋两岸都没有减弱。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个表达改革和激进政治活动的文化阵营,支持反法西斯、工会联盟、反种族隔离,以及其他左翼活动(Smith,2002:210)。广播为这些政治观点表达提供了场所,也挑战了过去广播听众以白人、中产阶级为主的偏见。对于英国广播记录历史的传统而言,这在某种程度上值得被铭记,是对历史的一种重述,也是长久以来被忽视的普通工人阶级重新发声和进行表达。
美国伟大的剧作家、专题节目制作人诺曼·科温(Norman Corwin)制作的“戏剧纪录片”《他们无比轻松地在天空中飞行》(They Fly Through the Air with the Greatest of Ease,1939),谴责了那些飞行员在战争中轰炸无辜平民的行为。二战于欧洲刚开始的时候,美国处于中立地位,但即便如此这个节目也属于比较激进的类型。科温最著名的“戏剧纪录片”《我们手握那些真相》(We Hold These Truths)于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仅一周后播出,用于纪念《人权法案》颁布150周年。该片在所有广播网中同时播出,有六千万人同时收听。影片赞扬了普通市民,特别是参战市民。战后,科温去欧洲录制了13部耗资巨大的广播系列纪录片节目《人类的境况》(Status of Mankind)(这足以证明广播在当时所拥有的影响力):
在一期节目中,他采访了一位意大利寡妇并评论道:“枪声刚刚在耳边停息,宁静的墓地就在我们身旁……乞求施舍的声音、饥饿孩子的啜泣声,所有这些和荒芜城镇静默的瓦片碎石,一起都在昭示着需求之音:这种需求是一种希望,希望建设团结和平的现实世界。”(Keith,2004:407)
这段文字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既表现了科温的政治浪漫主义倾向(这个特点在以后的英国专题节目中都很明显),也表现了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唤醒听众。
20世纪50年代早期,战后英国迎来了神奇的磁带录音机主导的媒体时代,磁带录音机的诞生使生动富有创意地记录话语和现实生活成为可能。查尔斯·帕克(Charles Parker)充分利用并取得了成功,他录制的8集节目《广播民谣》(Radio Ballad,1958—1963)把工人阶级的演讲和民俗音乐、真实的环境音响结合在了一起。帕克深受当时民俗音乐和口述历史传统的影响,《约翰·阿克森的民谣》(The Ballad of John Axon,1958)就是这类节目的典型。它讲述了一位铁路工人在试图使一辆失控的火车停下的意外事故中牺牲的故事。帕克推崇普通人的话语方式,以方言英语对抗“BBC标准英语”,方言与民俗音乐的有力结合是广播政治类节目模式的重要发展。谈到约翰·阿克森时,斯特里特(Street)表示阿克森创造的广播专题节目“集合了客观环境音响、自然状态下的谈话和音乐叙事等,营造出了连续不断的蒙太奇效果,改变了专题节目制作的理念”(2004:189)。
广播爱好者热爱收听和重视帕克的广播专题节目,但是在当时他们仍被视为过时广播传统的一部分,与向听众示好和20世纪60年代大众文化流行的社会气氛不相宜。尽管20世纪60年代早期BBC专题节目部被关闭了,但是这一类型的节目仍然存在,特别是26集史诗般的系列节目《普通人的长征》(The Long March of Everyman,1971—1972),彰显出了非凡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这是科温和帕克坚持的广播专题节目传统的延续,这一传统又被帕克倡导的“人民之声制作人”所强化了。与他的先行者一样,这位《普通人的长征》的制作人帕克对他的专题节目有着很大的野心。他想创作“伟大的音频音乐”,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将再次使数个世纪以来普通人的声音进入戏剧化表达领域,包括:
普通人的日常谈话、诗歌、散文小说、民俗音乐、历史性文件记录、自然音响、无线电声音、博学人士的反应和分析、戏剧、专业演员、乐器演奏者、歌手、广播化的演讲,所有这些声音都可以被重新编排,创造出一类“新的声音”,它们比这些独立存在的声音更加丰富多彩。(Mason,M.in Hendy,2007:64)
正如大卫·亨迪在他讲述BBC广播4台历史的书中所说,《普通人的长征》毫无疑问是一部鸿篇巨制,它得益于英国一些著名历史学家的贡献,是“规模巨大的集体努力的结果”(2007:65)。确实如此,但这个节目收听反馈也很复杂,现代广播的听众与过去不同了,他们往往使用廉价的收音机,在乱作一团的家里,一边干家务一边收听广播节目。经典的广播专题节目属于过去特殊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是广播颠覆性地让人们从剧院的声音艺术欣赏中突破性地去收听和欣赏来自真实生活的声音轨迹。
但是如果将广播纪录片甚至专题节目视为古董的话,那就错了。我认为这两类节目形态在不再简单承载科温和帕克时代所坚持的宏大政治叙述情况下,仍然能够继续存在,有两个原因。首先,广播节目制作者携带相对便宜和不显眼的录音设备,能够轻松记录人们谈话的声音,并且不会对他们的工作造成干扰。作为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声音的记录,在少数但有辨识力的受众面前,以及电视令人生畏的眩光之下,很难击败通常如此廉价制作的广播纪录片。其次,广播纪录片似乎已经在英国音乐广播中找到了一席之地。比如,BBC广播2台经常播出专业的音乐纪录片(如讲述乡村音乐的诞生、作曲家如何获得灵感、著名表演者早期职业生涯等),这些节目已经被证明深受音乐爱好者的欢迎。在音乐纪录片中,发行的音乐作品和唱片与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访谈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听众的知识,也使听众获得了愉悦感。
思考题
1.试区分广播纪录片与广播时事类节目的差异。
2.与电视纪录片相比,请谈谈广播纪录片的特征与独特传播价值。
3.广播黄金发展时期的广播纪录片和当前广播纪录片之间有何不同?试分析其原因。
延伸阅读
Hendy,D.(2004)‘“Reality radio”:the documentary’,in A.Crisell(ed.),More than a Music Box:Radio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ulti-media World .New York:Berghahn Books.pp.167-88.
Hendy,D.(2007)Life on Air:A History of Radio Fou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ith,M.(2004)‘Norman Corwin’,in C.Sterling(ed.),The Museum of Broadcast Communications Encyclopedia of Radio,Vol.1 New York:Fitzroy Dearborn.pp.405-8.
Street,S.(2004)‘Programme-makers on Parker:occupational reflections on the radio production legacy of Charles Parker’,The Radio Journal: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Broadcast and Audio Media,2(3):1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