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感
Liveness
大部分广播播出内容的性质在于传达一种直播的感觉,无论实际情况是否如此。
广播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直播。当代广播绝大部分内容是现场直播的:节目播出时我们差不多同时可以收听到。大部分音乐广播(但可能比大多数人认为的要少)、大多数新闻和体育节目,以及大量的谈话节目和几乎所有的热线电话节目都是直播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那些提前录制的语言类节目,或者那些经过录制、编辑和其他后期制作过程的“精品”类语言节目(参见“录音报道”词条)。几乎所有广播剧、广播纪录片和广播特写类节目都是如此。即使是在现场直播的节目中,也可能有预先录制好的插播成分,尽管它们听起像是直播的。对于忙碌的政治家的采访可能是提前录制好的,尽管它给了我们一种“直播”的感觉——也就是说它是“像直播”或传达出一种“现场感”。
在广播诞生初期,以及电视出现的前几十年,所有的节目形态都是直播的。当时的录音设备过于笨重,以至于只有在特别必要的时候才会被使用。美国有些战前节目需要录制是因为美国国内存在时差,英国一些节目也需要录制是为了传送给殖民地国家播出,比如英国战前商业广播,在被送往欧洲其他国家播出之前需要在伦敦提前录制好(Street,2006a:103)。但是BBC绝大部分节目都是直播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磁带录音机的出现。
埃利斯在对电视现场感的重要论述中,指出电视的直播特性是相当重要的,“现场直播使电视和受众之间建立起直接而又亲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成为电视播出的最典型特征之一”(2000:31)。他对电视及其现场感的论述也适用于广播研究。节目即使是提前录制的,也会竭尽所能营造出现场直播的感觉。比如,使用直接对话的模式(“我”“你”等)营造“此刻”的效果,呈现“修辞学意义上的现场感”。主持人也会向听众问好(“大家好”“晚上好”“欢迎收听”),就好像节目正在直播,也会使用诸如“接下来”“稍后”“稍事休息马上回来”等显示此刻情景的话语。电视和广播营造的现场感,表明观众所看到和听到的实际上是在播出那一刻发生的,这与前文提到的“共在”体验是密切相关的。打个比方,周六晚收看ITV非常受欢迎的轻松娱乐节目《相亲约会》(Blind Date)的时候,观众不仅被鼓励相信该节目是现场直播的(事实上它不是),还被鼓励相信他们通过这个小电视机正与数百万人分享着此时观看的经历(Ellis,2000:34)。
将目光转回广播,我们可以看到广播同样在花大力气使其录制的节目听上去更像现场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播节目生产的经济状况,导致越来越多商业电台的DJ谈话节目都采用提前录制的方式。既然DJ能够在附近的录音棚、家里,在其合适的时间录制其串场部分,通过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传输过来,那为什么还要付高价让他(她)大清早来到直播间做直播呢?“声源定位”现象指的是预先录制链接,以便以后传输使用,通常使用一种特殊的音乐播放软件(Starkey,2004a:248)。这确实存在一些风险:
如果不加控制地滥用,极端一点说,这种自动化播出可能会使整个广播电台不需任何主持人或技术操作人员就可以进行广播,或者一天24小时都是同一位主持人广播。尽管不间断地播放音乐也是一种受众需求,但常识告诉我们听众也许很快就会质疑主持人为什么一直播音而不去睡觉。(Starkey,2004a:100)
现场感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媒介话语传递出来的。托尔森认为“媒体谈话”(或者斯坎内尔所说的“广播电视谈话”)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交互性、表演性(即主持人的表演)以及“生动性”(2006:9)。生动性具有和现场感相同的性质,它使听众觉得主持人的话是不打底稿的,具有不可预知和自然而然的特性,是对此时正在收听的所有听众说的。广播中有许多技术设备可以强化这种此时此刻自然发生的感觉。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体育节目不是录播的,因为有很多因素可以确保节目是直播的。这也证明了托尔森所说的广播节目中的不可预知感。比赛会赢吗?高尔夫球能进洞吗?这也能确保评论员的主持话语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兴奋感。所以大多数体育节目都是直播的,同时也拥有特别的现场感。广播热线电话节目是当代广播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正是基于其直播的前提。我们被邀请打电话进来,这一事实显然是广播传播正在进行的一种证明。热线电话的现场感因打进热线电话人明显的即兴电话内容和主持人明显的自觉回应而得到加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感既是人所特有的“错觉”,也是由人所创造的自然而然的感觉,就是存在于“此时此处”,同时也是广播人和我们同在此时此刻的世界里这一现实的一个映射,不仅是一天中的时间,而且是一周和一年中的同一时间。亨迪也指出,“广播的时间性节奏——它的叙述方式、小时段循环和每日每周的时间表——都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时间性节奏联系在一起”(2000:178)。他也提及了加纳的深奥论断:广播传播的真正“文本”是“演播室墙上的时钟”。换句话说,多数直播节目的内容其实是对于时间是什么的一种不断的确认。广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特征,通过早餐时段的版块节目、下午的广播剧节目或深夜的热线电话节目来反映一天中的某个时刻,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现场感的特性。也许有的节目是提前录制好的,但通过专业技术手段能够使听众相信他们所听到的就是现场直播,广大听众与主持人和节目内容同在一个时间场内。
为什么广播要如此强调现场感?进一步来说,为什么它直接关涉到对广播本身的理解?如果我们回到托尔森试图定义的媒体谈话的特点或媒体谈话中的“关键概念”,我们会发现一些有用的论据,帮助我们理解广播本身是如何成功地吸引它的听众的——尽管有其他媒体的巨大诱惑,人们仍然在收听广播。这些论据也适用于本书中讨论的其他概念。广播经常被称作亲密媒体,为其听众构建一种虚拟的共在感。就像一个朋友一样,在同一地点也作为一个听众。现场感是这种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现场感的修辞使用(自然而然地,无须底稿)既有助于营造广播的亲密性,也有助于营造广播的共在感。这三个特点正是广播的核心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并没有出现在一些个人化的“广播”新形态中,或者出现在其他音频新形态中,例如播客。音频点播可能会使听众感到亲切,但共在感和现场感是当代广播的专属特性。音频点播很难给听众带来与当代广播一样的亲密感、共在感和现场感,这是当代广播所独有的。上述分析或可解释为什么基于广播直播的录音室能够在个性化媒体的威胁下生存下来。你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可能不是你一定会选择的音乐或谈话,但至少它让你感觉到“此刻”的存在——你会觉得此时此刻自己与某个人及其他人同在。
思考题
1.为什么广播媒体强调现场感?为什么“现场感”直接关涉到对广播本身的理解?
2.“现场感”与前文的“亲密性”之间有什么关联?
延伸阅读
Ellis,J.(2000)Seeing Things .London:I.B.Tauris.
Starkey,G.(2004)Radio in Context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Tolson,A.(2006)Media Talk:Spoken Discourse on TV and Radio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