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
News
广播新闻是指在广播上定期报道新闻事件,一般是整点播报,以口播新闻稿和记者报道为特征。
新闻报道无疑是广播最典型的节目,也是广播面对来自音频和点播市场竞争时,最重要的优势之一。除了对正在发生事件的信息进行不断更新报道之外,广播新闻还有很多特点,包括:通过新闻叙事的层层展开吸引听众的持续收听;强调广播的“现场感”;强化听众和主持人的“共在感”;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播中强化国家身份认同,在地方广播中强调地方身份认同。在对于广播新闻的讨论中,辛格勒和维瑞嘉认为,广播的成功归因于“音频的社会化参与”——大众学习收听的渐进过程和对广播作为信息来源的信任(1998:95)。广播,特别是公共服务广播,在那些把广播看作“老朋友”、与广播建立起亲密体验感觉,尤其认为广播所传播的信息更可信的人群那里,已经建立起真实和公正的社会声誉。如果这种观点正确的话,那么只能说这是20世纪的一种现象,几代听众在社会化参与过程中非常信任广播,尤其是在战时阶段。
广播新闻的历史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20世纪20年代至二战时期,广播媒体成为英美大众权威和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第二个时期大体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受众新闻参与度广泛提升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
新闻和时事报道成为媒体使命的核心和BBC的声誉所在(参见“时事报道”词条)。对于BBC广播部门来说,新闻公告版是BBC音乐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BBC广播 4台和BBC 直播5台而言,特写新闻和评论贯穿于其整个节目表中。1922年BBC初创时期,几乎没有新闻节目(直到1927年)。可以理解的是,经营报业的人当时担心来自广播的竞争,借助其自身影响力限制广播新闻只能在晚上7点后播出,而且新闻稿件只能由路透社提供。1926年英国大罢工成为BBC新闻和BBC媒体事业发展的分水岭。由于报纸停止印刷,广播成为新闻的唯一来源,在这场危机中BBC也展示了其独立于政府,同时可以成为控制大众看法手段的能力。在工会看来,BBC反对他们,对他们有偏见(在BBC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从公共服务广播来看,这表明广播是不可或缺的新闻来源(Scannell and Cardiff,1991:32)。
美国广播新闻是在欧洲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之后真正出现的。尽管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处于中立地位,但随着战事的发展,美国受众体现出紧张的利益关联感和激动的情绪。美国各电台在欧洲几个国家的首都均派有驻外记者,苏珊·道格拉斯描绘了1938年3月13日听众收听CBS的情景:
“通常在这个时间段播出的《圣路易斯·布鲁斯》(St.Louis Blues)节目被临时取消,现在带给您的是欧洲今晚的战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现在播出特别报道,报道来自伦敦、巴黎和其他欧洲国家首都的情况。”主持人的语气急促但充满对话性。“今夜世界因冲突力量而震颤、被撕裂……在澳大利亚,已经持续了一整天,事件正发展为人群聚集的骚乱……新闻流正通过大西洋稳定地传播过来。”(Edward R.Murrow,转引自Douglas,1999:178)
美国驻欧洲广播电视记者中最著名的当属爱德华·默罗,他在短波中报道了“波兰闪电战”、坐着B-17轰炸机袭击柏林,甚至和盟军进入布痕瓦尔德(Buchenwald)集中营。默罗以广播剧艺术手段、“非正式”的表达方式和信息的综合运用发展了广播新闻的报道方式。默罗与其他美国记者一起使用充满对话性的、富有个性的报道风格为美国受众报道正在发生的国际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成为BBC和英国广播新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刻。新型录音设备的使用使来自前线的直接报道成为可能,也保证听众能够及时知晓战事的发展。战争最后一年开始播出的《战争报道》(War Report)节目以及BBC记者借助小型碟片录音机录制的内容让听众在录制24小时以内收听到对战争冲突的生动报道(Street,2006b:285)。尽管广播在战争报道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英美在报道版本上都存有很大的缺陷。比如,BBC在报道大屠杀的范围和程度上是失败的。克鲁克在对广播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中指出,由于没有报道犹太种族的大屠杀,英国民众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对大屠杀都处于忽视状态(Crook,1999:202)。这一情况被理查德·丁布尔比著名的报道部分地改变了,他于1945年4月携带便携式碟片录音机进入贝尔森(Belsen)集中营。他悲惨的、令人动容的报道向英国听众传播了集中营中发生的恐怖事情,但就是这个来自BBC主流记者之手的、具有标杆性质的新闻报道,也是在丁布尔比“不播出就辞职”的威胁下才得以公之于众的(Crook,1999:202)。
战争结束时,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广播已经成为一个受到认可并得到广泛信任的新闻来源,同时也形成了个性化、充满对话感的报道风格,从而赋予广播比报纸更强大的冲击力和即时性。新闻报道成为广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甚至形成了之后50年都不曾有多大改变的符号体系和报道惯例。通常以小时为单位的周期性新闻插播已经成为广播节目表中一个普遍特性,新闻播报不断严格遵循受众的预期需求:
新闻播出需要有一个低沉的男声和/或一份撰写风格权威、每一句都知道下一句要表达什么的稿件。新闻不可避免是有底稿的(相较于大部分口语广播的亲密感和自发性)。广播新闻的话语表达与其他广播谈话节目十分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从不或者很少掩饰这是在读稿。这种效果是为了使播音员与听众保持一段距离,以便反映“事实”,呈现新闻的客观性和权威性。(Dunn,2003:118)
广播新闻近年来形成的另一种惯例是主持人与记者共同参与讨论。这种所谓的“双向”交流在新闻杂志类节目和消息列表类节目(sequences)中很常见,因为有大量的时间需要被填充。主持人可以邀请记者为节目增加描述性内容、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甚至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托尔森认为双向交流的广播新闻表达样式,部分是当前两位主持人之间,或者与其他在演播室中的“支持队友”互相讨论新闻的流行表达模式发展的结果(2006:70)。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于新闻具有主观性特点的认知,新闻事实上并不是 “真理”,但一定要公开协商和解释(参见“广播新闻业”词条)。
广播新闻的另一个发展,也是本词条开始提到的,是突出强调公民作为评论员甚至记者的广播新闻报道和评论的增长。我认为这种发展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电视的出现。电视新闻能够提供关于新闻事件的视觉图像,诸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报道促使电视成为大多数人的主要新闻来源。如果“后电视时代”广播想要作为一种新闻来源生存下来,那么就不得不发展报道新闻事件的新方法,而方法之一就是在节目报道中引入听众的声音。
虽然广播新闻无法与电视新闻的视觉冲击力相抗衡,但是它开创了新闻的互动性。在英国,20世纪60年代末,BBC地方广播率先使用热线电话,促使听众更广泛地参与新闻和活动,但是热线电话直到1973年才成为商业广播节目表上比较成熟的部分。热线电话允许听众评论新闻事件,而电视无法做到这一点。此外,战争再次成为广播新闻发展的契机。1983年爆发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可以说是一场“广播战”,因为英军从阿根廷手中夺回群岛所有权时是不允许有电视摄像机在场的。商业电台独立新闻广播(Independent Radio News)在英国军舰上派驻了一名记者,他的报道与二战时期生动的早期广播报道一样被听众收听到。然而,这时广播报道一个引人注意的特征是,听众有机会致电地方商业电台,从而成为许多打入热线电话听众中的一个,或者听听其他听众都说了些什么。
广播和电视新闻都从手机的广泛使用中获益了。手持移动电话就可以直接向新闻机构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公民记者”已经成为新闻采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广播来说,这意味着来自事件现场的即时报道能够立刻播出,大大提升了广播新闻的互动性以及与听众友善相处的特质。来自短信和电子邮件的评论很容易被搜集,与报道的事实、公众观点一起成为新闻混合内容的一部分。
电视新闻为我们带来了全世界新闻现场的动人画面,而广播则以特别有趣的方式进行报道。相较于电视,广播通过热线电话和其他公民参与的形式,更为有效地实现了新闻报道的民主化。此外,广播允许主持人和记者讨论和预测新闻的趋势,或许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对“新闻事实”争议特性的一种认知。
思考题
1.请谈谈广播新闻的互动性,如何体现?如何发展?为什么具有独特性?
2.你如何看待“新闻报道无疑是广播最典型的节目,也是广播面对来自音频和点播市场竞争时,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延伸阅读
Shingler,M.and Wieringa,C.(1998)On Air:Methods and Meanings of Radio .London:Arnold.pp.94-109.
Crook,T.(1998)International Radio Journalism .London:Routledge.
Nicholas,S.(1996)The Echo of War:Home Front Propaganda and the Wartime BBC,1939-1945.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Dunn,A.(2003)‘Telling the story:narrative and radio news’,The Radio Journal: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Broadcast and audio Media,1(2):1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