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化
Radiogenic
广播化在广播研究中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术语,常用来描述适用于非视觉化媒体的问题或内容。
“影像化”这个概念指适合视觉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呈现很好的画面感。例如有些人物和有些地方似乎更适合影像的呈现。“广播化”这个概念似乎更难界定,但BBC使用这个术语差不多有25年了,用以“形容专为广播媒体制作的节目,这种节目最大化地利用了广播与众不同的传播特性”(Everett,1999)。就最基本的层面而言,如果特别适合于广播媒体传播,我们就可以将其定义为“广播化”的。
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英国学者举行过网络在线学术研讨,讨论广播化这个概念及其精确定义。有人认为广播化意味着“起源于广播”或特别为广播设计的。这种观点会把音乐排除在外,尽管音乐很适合广播,但它并非仅在广播中播出。蒂姆·沃尔(Tim Wall,1999)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认为广播化意味着遵循广播常规的美学价值。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观点,甚至挑战着通过广播非视觉化也可以呈现出戏剧表现本质因素的观点。这个观点的问题在于,广播和影像传播类似,不能被单纯萃取出某种纯粹的本质,因为它是变化的,这些变化本身是全球和不同国家广播文化的产物。沃尔评论广播“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形成惯例都是以播放音乐为基础”(1999)。毫无疑问,音乐广播不一定在形式上是主导的,但很明显居于主导地位。应该说,主张音乐而不是话语作为广播的最主要符号一说存在争议,但可以说,广播以音乐为基础的想法是可以做出好的电台的,这也是广播化的一种体现(参见“广播符号”词条)。此外,音乐的非视觉特性(DJ谈话在很大程度上的非视觉特性)相当适合广播媒体却不适合其他媒体。
学术界对广播化的含义有着相当大的分歧,但毫无疑问在实践领域这个术语对广播分析非常有用。如果我们假设音乐确实算作广播化的,我们可以再举一些其他的例子。在广播剧中,听众可以从演员的内心独白中听出角色的思想,所以思想和心理陈述也是潜在的广播化的。我们身边的声音、我们的音响环境或“声音场景”也是广播化的。没有视觉影像的干扰,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这些,因为它们是通过广播传播的。亨迪在有关BBC广播 4台的历史分析中谈到,人的口音也是广播化的,因为是人们用自己的声音讲出自己的故事。有两个特别突出的关于广播化讲故事的例子,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构的。BBC主持人格林·沃斯尼普(Glyn Worsnip)被诊断出患有退化性大脑疾病,在《孤独的声音》(A Lone Voice,1988)节目中他讲述了有关自己大脑退化的“完整可怕的事实”。《“汤勺脸”斯坦伯格》(Spoonface Steinberg,1998)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大脑退化和悲剧的探讨。这是一个独白型广播剧,讲述了一个死于癌症的小女孩的广播日记(Hendy,2007:378-379)。这两个节目都是广播化的例子,与电视媒体相比,更适合在广播中播出。
时事类节目中的政治和政治报道也可以被称为广播化。没有政治家的图片和不必要的视觉影像干扰,广播可以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政治讨论和论辩本身。同样的,知识分子观点、哲学讨论都会因没有影像的干扰而更好地得到传达。正如BBC广播 4台相当成功的《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栏目,有三位学者讨论科学和哲学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广播化这一特点。在政治传播领域,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当然也属于广播化的案例。罗斯福是一位伟大的电台演讲家,他的声音很适合广播,他的演讲风格也很亲切,他经常用这种方式跟选民们谈论大萧条和二战的问题,也许正因为通过广播罗斯福才会取得这样的成功。
思考题
1.请阐述“广播化”的概念,并列举“广播化”的具体所指。
2.试分析“广播化”与“影像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延伸阅读
Wall,T.(200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et music radio’,The Radio Journal: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Broadcast and Audio Media,2(1):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