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杏花村
一江之隔,我总在遥望——那个杜牧笔下的杏花还在开吗?那面酒旗是否还在高扬着?诗意的杏花,豪情的酒啊!一千多年来,牵动着多少文人墨客的遐思,摇曳着多少才子佳人的梦境。那酒,一直在无数百姓的梦中香着;那花,也始终在老少妇孺的心中开着。
名牌之所以成“名”,就在于被大家公认。一个村子因“花”与“酒”闻名,更因了诗人的诗句流传千古,被收录进康熙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这是世间的唯一吧?所以,打造“天下第一村”,这并非海口,我觉得一点不虚夸。
古代的杏花村有12景,春涨、荷风、烟雨、麦浪、夕照、松月、酒垆、禅林、书院、渔歌、丹枫、晓雪。一幅宁静的乡野画,一首太平盛世之歌。而今的“杏花村”,更是处处妙笔,步步生花。
看吧——
一路二水三区。宏伟的规划,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观光、度假,还有知觉的体验。全部完工后,我们的眼前将会再现出盛唐时代中国经典田园休闲生活的佳境。“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多么令人向往啊,魅力无穷的杏花村!
文化,传之千秋。打造杏花村文化,池州人看得准,定位得准,基调高,眼光远。“杏花村四大文化”,山水农耕、传统民俗、江南村落、盛唐诗酒,4种文化齐备,囊括了目前中国各景区的精粹,集中展现在这长江边的一地一州,浓缩了中国古代和现代最美丽的乡村景致。
住下来吧,还是住下来。匆匆的过客,只如鹭飞雁影,是无法体验其中深藏的妙处。陶渊明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而今的都市人,一代又一代,距离农耕的气味越发远了。带上伴侣,带上孩子,在杏花村里住个十天半月,扶犁、锄草、点种,戴着草帽,晒着太阳,看炊烟袅袅,听野鸟啾鸣,吃着锅巴粥,闻着稻花香,鸡鸣狗吠,万籁和鸣,让身心与田园融合在一起,放松一下被高楼大厦挤累了的视野,融洽一下被繁忙遗漏了的亲情。
住下来吧,还是住下来。看多了电脑屏,握多了方向盘,坐多了会议室,吃多了油腻腻,到杏花村来,小住些日子,穿上布鞋,日出即起,在烟村随意地走,走过人类的原始居巢,再到商周春秋的草棚,钻一钻楚汉明清的瓦房,再看一看唐朝宋元的木屋……如果愿意,还可以穿上长袍马褂,戴起乌纱帽,摇一摇鹅毛扇,古人的情志和烟火,就会在这蹓达蹓达中从容体验。或许,从此以后,回到都市中,回到红尘里,你的心境会天高云淡,不再愁苦和纠结。
住下来吧,还是住下来。迎湖而启的柴扉,万花丛中的酒垆,猎猎生风的酒旗,不染红尘的禅茶,烟溪漂流,渔港听歌,草市买卖……原生态、古朴、田园与市井风味,这一切的乐趣,哪一样,不需要住下来,才能细细品味和体验?
这是杏花村,它坐落在池州。
池州,真是个好地方。东临宁沪,西连赣鄂,南邻徽杭,北滨长江,交通便捷,山环水绕,钟灵毓秀。有青山、有活水、有丽花、有美酒……是男人,就该看一看杏花;是文人,就该喝一喝黄公酒;我们,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太累太累,偷偷去杏花村小住几日吧,听一听牛哞狗吠,尝一尝草火烧的饭米香。
住个十天半月,即使不愿意回去,也好。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