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密码

赏石密码

忽然就对石头迷恋起来。亿万年来一直沉默着的石头,以它顽强而坚韧的品性,在这个初夏彻底地征服了我,使得我的心完全安静下来,也如石头般沉静。

初夏的一个星期六,跟着宿松的一群文友去北浴廖河,正是雨后,草长水浑。廖河里的大石如黝黑的巨龟,粗粗糙糙的,安静而自信地匍匐在潺潺的水底,静听着流水唱着亿万年前就开始哼唱的古老歌谣。穿行在巴茅的尖刺林里,胳膊上被划拉出不少的血痕,找遍河床,但仍然没有找到一块我所钟情的黄蜡石。这片群山,林深竹茂,盛产石灰石、磷矿。黄蜡石,是不会出现在这样的土地里。它们,不是一个种类。些微的失望中,我挑选了两块嶙峋的小石带回家。我想,尽管它的质地不怎么好,也权且可作为盆花的点缀。

那次雨中跋涉,宝石虽未得,几天后却得到一首好词,甚喜,不妨录下来——

临江仙·咏石

参透繁华前事,性情质朴天真,三千流水洗红尘。暗藏心底梦,静待有缘人。

见过桑田沧海,也曾尝尽凉温,光阴凝满绿苔痕。修成关外客,岁月不沾身。

这是同行的宿松女词人何其三的新词,她从手机上发给我,第二天我就喜滋滋地发到我的新浪博客上,配上先前我从茅岭和望江捡的美石图片,我想这是世间最好的赏石密码了。原本想和她一首,后来自感她意即吾意,难以超越,何必多此一举,遂作罢。说于另一个同伴汪亚利,没想到她第二天就来电,和了一首,词如下——

临江仙·咏石

缄默无言犹梦,拙姿异状还真。任他风雨万千尘。

世间皆过客,难得有缘人。

能凑高堂雅趣,可添君子谦温。俯铺成迳暗留痕。

心宽天地广,何处不存身。

在捡石与赏玩之中诗来词往,交流沟通,更添雅趣,乐此不疲。我想,像我们这种抛却铜臭的赏石,大有古风传承之象。自古以来,李煜、米芾、苏东坡、郑板桥……无数的名人写石、赏石,但却没有谁的诗文比这两首词更能概括出石头的一生、石头的品性和石头的作用。我认为。

最初鼓动我去捡石的是女摄影师张健。她说,捡石头,实际上就是抢救美石。尽管我认同这种观点,却不喜欢这个说法。“抢救”一词,过多地强调了责任感,这似乎不合实际。大凡去捡石头的人,一开始似乎并没有多少人是带着“责任”二字的。我第一次被约去捡石,感觉十分乏味,坐在一堆石头上懒得动弹,却没想到,那次带回的一块小黄蜡石,在每天的揉搓中居然渐渐使我迷恋起来,那种温润细腻的感觉,那种油亮特别的色泽,却是平时所见过的别的石头没有的。之后不久,心便蠢蠢欲动起来,第二次第三次以致后来多次冒雨上山捡石,纯粹是一种迷恋,一种心境,一种乐趣。有的人捡石头,带有商业化,看好石头的个头大、奇、丑等价值特征。我和我的几个好友,却只是沉溺在最原始的审美阶段,只图愉悦和美感。张健家的石头,到处都是,地上桌上阳台上博古架上,床下墙角椅下沙发下,到处都是,散放的,装箱的,真令人瞠目结舌。她也不打理,只知道沉迷其中,人晒得漆黑,像非洲土著人般。她几乎每天都骑个电瓶车去,犹如独行侠,一块块挑选,辛辛苦苦搬回来,仔仔细细洗出来,再精挑细选,看不中的就又搬到楼下去丢掉。如此这般,两三年了,家里就成了十足的石窝。有时捡到一块好石,会快乐很久。好石,天天赏摸,愉悦无穷。

捡石,要有缘分;赏石,要有文化。赏石,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雅趣。古人赏石,赏在观念,借石引发人生之感慨。苏东坡说“石文而丑”,郑板桥觉得石头要“丑而雄,丑而秀”,米芾认为:赏石要诀在“皱、瘦、漏、透”,而李后主等人却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情怀、仕途感慨都隐匿于赏石中。

米芾赏石的四字要诀一度被奉为中国赏石界的金科玉律,框住了中国赏石美学发展的步伐达900多年。“皱”,指石肌表面起皱,象征岁月沧桑。而今的人们,大多喜欢平静、平安、平坦的人生境界与境遇。所以,“皱”在现今,并不被赏石者看好。“瘦”,指石形,挺拔坚劲,象征铮铮铁骨,也有如竹子节节高之意。但现今,“瘦”形有贫瘦之嫌,人们反倒喜欢富贵雍容之态,直立石反而不如横卧石受到欢迎。横卧安稳如山,富贵安宁是当今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漏”,指的是洞穴凹凸起伏有致。在我们的国学里,漏水并不是好事,是失势漏财,为人所忌讳。“透”,指石头要空灵剔透,七窍玲珑,能观天象。但当代人不喜欢“透”,而喜欢朦胧,朦胧诗,含蓄美。

现代的城市里,珠宝城、奇石斋、怡雅轩之类的石馆不少。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美丽的石头,以及用石头雕刻的各种制品,精巧、瑰丽、缤纷,寓意吉祥,外表漂亮得令人惊叹,但价格却也十分昂贵,有的高达几十万。安庆的枞阳门每个星期五是“奇石交易日”。各地的奇石商家大清早就赶来,占地摆摊,各种古董珠宝奇石琳琅满目,真真假假,难以分辨。我喜欢去江边的几家“子石轩”“怡雅轩”,那里有不少天然的石头。石馆的老板很有雅趣,文气十足,博学多才,耐心也好,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他们自己设计制作阴沉木的石座,配上天然的美石。那些石头便比刚出土时光鲜夺目许多,有如全装上场的花旦与平时素面朝天的家居,有着天壤之别,真是令人赞叹不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着人工之一刀,却尽得风流神韵,象型非型,全在赏石者的想象中。这样的石头,更有收藏价值。

每每于看电视或散步时分,手中握着一块蜡石,温润细腻的感觉会随着神经抵达心脏,产生一种恒久的愉悦。揉捏的过程,血液循环加快,那些微量元素也随之四散,钻入皮肤、进入脏腑、沁入血液,让人体逐渐康健起来。挑选七八块满意的石头,放置于床上枕边,熄了灯,握起石头,在缓缓的揉捏中,身静心静,便能宁静地进入梦乡。我由此想到了佛珠的妙用。大小适中的蜡石,作为手玩,时时揉捏,对于长期失眠的人,真是最好的药方。

从石头身上,我不仅享受到实在的益处,更感受着无尽的愉悦与启迪。修成关外客,岁月不沾身——这是我的赏石美学,也是我的赏石密码。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