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才”宋海明
大凡在文字工作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往往喜欢安静,坐守书斋,埋头耕耘,时日久了,便不免有些“书呆子”气。而既有文学成就,又能驰骋于社交场合,且能周旋于政界和商界,还能知进退有度的,那更是凤毛麟角了。
我所认识的宋海明先生,就是凤毛麟角里的一位。
一大桌人的宴席,如果有“官衔”有尊长的,宋海明绝对不会往重要位置上坐,他会很谦虚地先坐在桌子尾梢,等着主人请他甚至拉他坐上主宾的位置。这种风度绝对不像书呆子。他的酒量和他的眼睛一样,很不小,骨碌碌地转动,很会察言观色。人也豪爽,但他说不喝时就真的不喝,不像一些文人,兴趣一旦上来,就真的不管生死,喝得辨不清东南西北,随后说起话来颠三倒四的,甚至出尽洋相。
宋海明进入我的视野是因为他的剧本。去年《黄梅戏研究》第四期刊发了《布衣状元赵文楷》。这个剧本一经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人民日报社、人民日报网、中国日报、中国旅游网、今日头条、腾讯等全国数十家中央、省市媒体连续大篇幅进行了关注报道。编剧便是“宋海明”。
宋海明何许人也?一打听,原来他老家就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太湖县新仓镇,在皖河的边上。从小家境贫寒,父母生了13个孩子,活下来10个,儿多母苦,母亲因操劳过度,在他8岁时候就去世了。父亲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供养着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但实在无奈,可怜年幼而聪慧的宋海明,只读了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务农。14岁时外出学徒,吃了不少苦却还是吃不饱,小小年纪就发誓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考大学是没有希望了,两次当兵都被关系户挤下,思来想去,唯一只有走写作这条路。从此,18岁的宋海明拜区文化站站长为师,下决心从文。
有志者事竟成。上世纪90年代初,宋海明便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上发表了起源发展于安庆民间的黄梅戏史料《黄梅戏起源有新说》《黄梅戏舞台第一位女演员胡普伢》《黄梅戏舞台最早的专业剧场》《黄梅戏最早的专业学校》《何为大戏36小戏72》及《黄梅舞台报春花》等。
说起自己的恩师,宋海明多次感激地提到甲乙先生。他说,当年作为一个农家穷孩子,书读得又不多,而甲乙先生不仅不嫌弃他这个写作上的新手,还悉心指导、鼓励,增强了他的信心,从而才有今天的成果。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吸引着年轻的宋海明,一心想跳出农门的他,下决心外出闯天下,年轻的腿一旦迈出去了,就会勇往直前。他先后在多家省媒、央媒当记者,20多年过去,宋海明成为一名资深媒体人。2010年他所采写的安庆市3位企业家创业的故事,在省级以上报纸发表,成为典型。之后,这3位企业家被推选为“全国创业之星”,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离开故土的时间越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宋海明那份乡土情结却越发浓厚了。他精力旺盛,在紧张的新闻工作之余,仍长期执著于家乡民间文艺的研究、挖掘与创作,近年来,积极为安庆的发展出谋划策,繁忙的组联工作之余,仍勤奋笔耕,发掘皖河流域的文化底蕴,讲好家乡故事,继创作的全国院线电影《三年》《荒岛求生Ⅱ背后杀机》、40集电视连续剧《铁血黄梅》、8场大型古装戏剧《布衣状元赵文楷》等影视戏剧公映(发表)后,其根据从民间挖掘收集的刘邓大军所属部队当年在大别山区太湖县晋熙镇程岭村、李杜店等地的革命战斗故事,创作了现代红色题材8场大型黄梅戏《烽火程家岭》、民俗篇黄梅小戏《送年画》、历史篇黄梅小戏《得与失》、现实篇话剧《结局》、电影剧本《奇医少年侯宝璋》,5部影视戏剧剧本于今年7月份集中发表。
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多产的剧作家。
多年来,宋海明不倦地将安庆地域的民间文艺进行发掘,并巧妙地使其寄生在安庆名片黄梅戏身上,既丰富了黄梅戏的题材,同时又弘扬了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
宋海明不是一个“书呆子”式的剧作家或学者,他在策划、组织、联络方面的能力尤为出色。2004年,他成功建议参与协助安徽省一家都市报改版。2010年成功建议协助参与安徽省一家行业报增开展会版面,因成绩突出获奖。2014年成功策划13国驻华使节到安徽太湖文博园进行文化交流。
不仅如此,近年来,他还先后协助安庆、亳州、六安、蚌埠等市县政府部门成功招商引资数十亿元项目落户。
在安庆文艺界,宋海明,真是一个“怪才”。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