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贤医
刚到安庆的那些年,我仍然保持着在县城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敬业、勤俭、简单。下班后在路口带一把青菜回来,下米,洗菜,三分钟炒熟,就着一罐腌菜或咸鱼,从进门到吃完,半小时就能搞定。
不久,胃炎复发,胡菡芬说:胃要靠养。想想有道理,我已经做过两次胃镜,吃过许多药,并未见好转。那时我住菱湖新村,门口就有一家小超市。我到超市里选了最细的鸡蛋面条,煮得糊糊的,每天晚上吃一碗。早上也不敢吃糍糕、烧麦、山芋这些伤胃的食品了。没想到半年后,胃病就无影无踪。
我出生于农家,成长于学校,母亲40多岁时生了我这个幺女,从小营养不良,体质羸弱。但我素喜体育运动,性急,做事风风火火。无论是做中学教师还是当报社记者编辑,及至后来担任部门主要负责人,无论在哪个岗位,我总是工作第一,写作第二,孩子第三,生活第四。胃病有了不在乎,咳嗽3个月懒得进医院,动不动流鼻血……这些在我眼里,从来就不是病,哪里还有工夫去谈什么养生之道。就这样一直干到孩子上了大学,我也调到了安庆。
15年后的今天,每当回想起来,在安庆这座老城里,我的学识和文学成就虽然进步缓慢,但我转变了很多观念,学会了养生,找到了快乐。细想想,人的一生,有什么比健康和快乐更重要呢?
安庆,确实是一个“宜居”之城。我以前说它“宜居”,还带点讽刺意味,觉得安庆男人喜欢谈吃,吃起来眉飞色舞;女人喜欢逛街,打扮得花枝招展。哪怕是下岗工人,皮鞋也是锃亮的,头发也是旭光光的。
时间长了,经历多了,终于明白了:讲究自身形象,才是一个城市人文明素养的外在标签。
当我常常想不起人名,当我老是背不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我常常烧破开水壶……我开始惊惧了。我为什么比著名作家石楠老师的记忆力还差呢?她80多岁的人了,不仅脸上没有皱纹,还能对许多文化名人如数家珍。她可是比我大25岁啊!她就住在菱湖的南边,不远,我时常穿过菱湖公园步行到她家去串门,留心观察她的生活习惯,深有感触。
许多颇有成就的长者,他们不仅事业与为人上是我们的楷模,生活习惯和养生意识上,也不亚于名医。因为他们睿智、善于思考和总结。
渐渐地,我开始审视自身。原来我的身上,毛病还挺严重的。长期失眠,长期便秘,四五天上一次厕所是常事。但我一直不在意,腹部鼓胀得受不了时就去药店买一盒黄连上清片服下。后来医生朋友告诉我,吃这种药只能解决一时之需,长此下去,肠子会越变越细,时日久了还会变黑,就无法挽救了。
这一说,吓了我一大跳。
你这样子有多久了?
我懵了。我真的不知道有多久了,几十年吧?记忆中或许一直就是这样。我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这是病啊。
你要慢慢调养,喝些中药。
我开始寻访老中医。
安庆大街上的“国医堂”和小巷子里个体诊所还真不少。
孝肃路老公安局后面的小区里,老旧的居民楼一楼,很小的一居室,有位80多岁的陈姓老中医。早上7~9点,每天只坐诊两个小时。这让我很好奇,起个大早跑去排队。捉脉,自制药丸,自备草药。患者往往6点就去排队,怕轮不上。老医生很认真查找各人的页码,填写病历,但不喜欢说话,只能他问,患者不能问,问了要么懒得理你,要么不耐烦。望闻问切,他也是常常示意你张口、伸舌……方子一开,就让儿子抓药。9点一到,管你怎么说好话,他径直收拾诊器,扬长而去。听他儿子说,他需要准时去公园里溜达。
我心想,大概名医就是这样的习惯和脾性吧。
那几年,我每隔半个月就起早去老巷子里排队,即使心有疑问,见那么多人早早排队,我还是带着几许崇拜和期待,按时按嘱吃着他开的药。
两年过去,我的失眠与便秘,并没有明显好转。我想,必须换个医师了。
让我终身受益的是健康路上何宏敏中医诊所里的坐堂医师何宏敏先生。
何医师为人和善、热情,喜欢拉家常,全天上班。墙壁上贴的各种医患注意事项,都是他自己用毛笔抄写的。他有种独特的挂号方式。一张小纸片,名片大小,正面是诊所的联系方式,背面是患者姓名、编号和表格。每次诊视完,他都会在表格上写上日期,方便下次查找病历。
白衣天使形象在我心目中日益高大起来。何宏敏医师不仅耐心、诚恳、仁爱,还向我细说医理。一再叮嘱我,喝药只是辅助,关键在养成好的生活规律和习惯。有时还同我讲述蒋介石、毛泽东等大人物在这方面的经验之谈。他的话对我如醍醐灌顶,我开始深刻反省,我过去的生活,真的是太忽视太粗糙太简单了。
我很信任他,便在他那里捡药,一直喝了两三年。与其说开药,不如说是心理和行为纠正。我开始纠正自己过去不良的生活习惯,开始讲究养生之道,开始研究生活,并且时常反省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生活和教育上所犯的错误。
那时我就萌生了写写何宏敏医师的念头,可惜拖到现在。
春节前后,我的咳嗽又有很长时间。恰遇新冠肺炎,人心惶惶,我不敢去医院,只得打电话给《古越月大夫的美丽人生》的作者胡志平医师,她微信指导我买药,悉心叮嘱。真是医者仁心。她退休后医院留用10年,之后花4年时间完成30万字的励志长篇小说。她和老作家老医务工作者顾乐生一样,都是那么敬业、善良、积极而乐观地对待人生。
每每从他们身上,我不仅感受到醇厚的人间温馨,还常常受到激励和鼓舞,心态也积极乐观起来。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