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田园宰相——石良
宿松县石氏原本祖居江西,“东国五经第,西江万石家”,说的就是这件事。南宋末年,年轻的万一公投笔从军,征战于淮河以北,成为朝廷的一名武将。终因朝廷腐败,战事不打自败,人力已是难有作为。万一公像许多武将一样,虽有以心许国、以身许战场的决心,奈何不为朝廷所容,反而招致流放之祸。由于及时得到了消息,万一公在一名随从的陪同下改头换面,相扶相依,连夜潜行数日,返回江西境内。谁知到江西后一看,到处是悬赏的榜文,沿途设满了盘查的关卡,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主仆二人便改装成常见的小货郎模样,挑着货担,顺着山区,沿江而下,瞅一无人盘查的渡口渡江北上,遁入皖鄂边境的大别山中隐居。有天,走到宿松的一片棠棣树边,见此地不错,就在这里停下,开荒种地,打柴狩猎,将个棠棣树周边整理得红红火火。
棠棣树地处太、宿、望三县交界处。当时,棠棣树三个字在安庆府非常有名。时值宋末元初,州府力量很难鞭及山区,这一带山林里,经常有盗匪出没,骚扰行人。万一公二人乃行武出身,听说此等事后,便经常出手过问,做一些救人于水火、解民于危难的事。名声渐响。安庆府甚至还允许万一公在家训练家兵,以解地方治安之需。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万一公家境十分富足。
万一公有个孙子名石良,1319年2月生于宿松县杜溪庄。石良自幼秉承祖教,家居习武,略读经史诸子,洞悉时势,适值元末群雄并起,便纠集一方义勇屯田养兵,保卫家乡,众赖以安。1361年,明太祖朱元璋率兵攻克江洲(今江西九江市),石良率宿松籍所属义勇,赴九江归顺,明太祖大喜,当即授石良为统兵元帅,镇守宿松。次年朱元璋被陈友谅围困在鄱阳湖,一时粮草断绝,派俞通海赴宿松,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石良满口应承,当即亲率部卒3000,连夜开挖一条长达30余里的新沟,直通前江,把粮草运到明军手里。明太祖得救,大赞石良,并说待江山稳定后,再进相位。第三年秋天,太祖又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陈友谅战船被烧,败出湖口,顺流与明军搏斗,至泾江,遇石良伏兵袭击,陈友谅中流矢而死,余部败退武昌。石良奉命领兵由小隘岭出蕲春,直抵黄冈、阳罗,夹攻湖广,冲锋陷阵,战无不克,获得了西征胜利,立了大功。
洪武二年(1369)二月,太祖特下诰令一道,敕封石良为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充任指挥,镇守亳州。洪武十年(1377)十月,又下敕一道,封石良为武节将军,洪塘湖屯田千户所,管军正千户。洪武十九年,石良见当时朝廷许多功臣无辜受害,便毅然引退,告老还乡,主修石氏首届宗谱。临行前,向太祖拜别。明祖偶忆前言(谁送粮,封宰相),深感自疚,便安抚石良说:“卿回家造座相府,算是朕对卿的最后封赏。晚年做个田园宰相也好。”就这样,石良还乡遵太祖口谕,造了座一进九重的官厅,即后来俗称的“石宰相屋”。“石宰相屋”从此名闻遐迩。
不料,有人却向明太祖诬告,说石良在宰相屋造起了“九龙厅”,有“欺君犯上之罪”。
太祖听后,暗派一官员密查此事,据实回报。其结果,那官员一行数人,从金陵来到宿松,经过3个月的明察暗访,把事实弄清楚后,专门向太祖禀报:石良告老回家后,只按皇上口谕造了一座一进九重的官厅,没有造九龙厅;为石氏首届宗谱主修,为家乡造福,修桥铺路,开拓友古堂八景,大兴忠孝仁义家风,没有欺君犯上之罪;从石良为祖堂拟制的“俎豆甲兵千世业,江湖廊庙一般心”那副对联足见他在朝在野,都有一颗报国忧民之心。
太祖拍手称赞道:“好个武德将军,在朝在野都有一颗赤诚之心,没有辜负朕望!”
而今,“宰相屋”之名在宿松依然很响。九姑乡杜溪村宰相屋的西北方,有土冢隆然高起,乡人都喊“宰相坟”,这便是县志记载的明“武节将军”前统兵元帅石良之墓。墓后有洪武二年诰敕碑,记述了墓主的丰功伟绩。
石良名松颜,系南宗都统辖石兴宗——宿松石氏始祖万一公之孙。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