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常人生的诗意化表达——读姚岚报告文学《敢越雷池的女子》
余昌谷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给有志向的作家提供了绝好的生活体验和创作契机,诱惑着他们敞开自己的襟怀,拥抱火热的时代,描画现实人生,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气和激情。安庆作家姚岚新近推出的报告文学《敢越雷池的女子》,就是这样一部感应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也渗透着作者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对读者有着不可抗拒的牵引的力作。
文中的主人公,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南京妹子,望江媳妇;文中所叙的事,是平平淡淡的事,养老院里老人们的吃喝拉撒玩。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女主人公张玉红历经18年艰辛创办寿星乐园的事。如此凡人小事,却被作者描述得韵味十足,整个作品处处都是思想的火花和情感的激流,使你感受到一种无声的汹涌,引起触动,引起思索,迫不及待而又饶有兴味地读下去。这就是本事。我想,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无非就属这种境界。
作为叙事性文体,报告文学不是故事的编码,容不得虚构,但这篇报告文学巧就巧在作者通过悉心观察,精心处理,把养老院一桩桩平凡的生活琐事,化作了一个个颇富内蕴、活力和意味的“小故事”,它们仿佛闪光的珍珠贯穿于作品之中,多角度、多侧面映照出女主人公独特的生命形态和人生图像,而一个“敢越雷池”的、具有坚毅性格和勇者风采的女子形象也就在这些“小故事”中树立起来了。不是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吗?而现实中的“雷池”,张玉红却跨越了一个又一个。18年来,她为创办寿星乐园,像个“拼命三郎”似的,不知疲倦地忙这忙那,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她曾两个月不到经历两次手术,术后第二天,身上还插着导流管,穿着病号服,居然瞒过医护人员,溜出医院,直奔放不下的800里外的养老院;抗洪防汛,她自己开车,自己搬运,一次又一次从南京拉回价值近18万元的物资赠送到各处圩口。今年抗洪救灾又捐献了10万元。
“怀着一颗报恩的心,尽我所能,为世界增添一点小小的光亮。”这平淡质朴的话语,是张玉红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她美好心灵的真实写照。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人,报告文学作者要找到自己的坐标,也一定要有人文情怀,把笔力聚焦于人。《敢越雷池的女子》正因为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张玉红这一女子形象,表达了我们这个全面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人的精神追求、精神活力、精神风貌,所以能够激励人,鼓舞人,提升人。
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时期,关爱老年人,让他们度过安康幸福的晚年,已成为热门的社会话题。而遍及城乡的养老院,也构成了非常亮丽的社会文化景观,张玉红创办的寿星乐园,则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敢越雷池的女子》以此为切入点,描述张玉红的奋斗历程,显然表达了作者对养老事业的关心和关注。张玉红敢越雷池、挑战生活、实现自我的人生追求,和其富有说服力的现身做法,无疑对缓解我国面临“少子化、空巢化”而出现的现实问题,加强发展养老服务业,慰藉老年人苦闷心灵,稳定底层社会,起到绝佳的作用。如果说,报告文学需要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那么,《敢越雷池的女子》正是因此而显示其“适时”的特有功效。
姚岚的文学创作成果多为小说,报告文学在其次。但她这篇对一个“敢越雷池的女子”的点赞,会使她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成绩显得更加突出。《敢越雷池的女子》是一部社会底层人生的演绎和描述,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色彩及诗性品格,是近些年间报告文学作品所不多见的。它与那些急功近利式的广告文学大相径庭,更与那些写轶闻艳事的纪实性作品不可同日而语。作者出于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严肃的创作态度,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现象和问题的观察审视传达给读者。我相信,凡是接触阅读这篇报告文学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注重发掘庸常人生中蕴藏的美,而又予以诗意化的表达,是报告文学接地气又具正能量的叙说路径。沿着这条路径,姚岚成功地创作出《敢越雷池的女子》,也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