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千古——著名书法家冯仲华印象
想到这个题目时,是在2019年元旦后的一天,安庆市逸泉湾小区冯仲华先生的工作室里。室外寒风料峭,初雪未融,室内温暖如春,墨香四溢。这是17层的复式楼顶层,隔着落地窗的玻璃,王阿姨兴致勃勃指着露台上开放的几盆黄梅,向我们介绍着。冯老一直端坐在他宽大而拥挤的书桌前,在写字的间隙里,偶尔回答着我们的提问。
光阴如白驹过隙,一晃50余年过去了。无论是在教坛上还是在书案前,抑或是外出游历、与友人切磋书艺谈古论今之中,冯老的成果、故事以及艺坛佳话自然浩如烟海,我们无法在此短小的篇幅里窥见全豹,只能撷取几朵小小的梅花,于严冬里献一瓣芳馨于读者诸君的眼前。
冯仲华先生是安庆人,中学毕业考取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期间,师从沈子善、唐圭章、徐复、孙望等国学大师。1961年大学毕业后,便分配在南京八中,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不久,与胡小石、傅抱石、黄七五等书画名宿成立全国首家书法印章研究会——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成为首批会员。客居南京20余载。这一期间,先生研习诗文,勤耕砚田,先后得到沈子善、林散之两位大师的亲授,终有所悟,取得师法。
冯仲华先生一生钟爱国粹——诗词、书法,每日持之以恒,坚持日课,临池不辍。在书法艺术的美学追求与书艺表现上,致力于承传经典和创新突破。冯先生用墨自然、随性、鲜活,水墨相融,用水如用墨,在整幅作品的表述上浑然一体,化境朴茂。这得益冯先生几十年来秉持与继承的传统功夫,也是他成熟书艺的表述,是高超的技法与技巧所在,是空灵的意境、儒雅淳淡、潇洒俊逸的字格所在。
与林散之先生的相识要追溯到1963年。那年,“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在江苏美术馆举办“苏州四家蒋呤秋、祝嘉、张寒月、蔡瑾士书法篆刻展”,展览期间,冯仲华结缘林散之先生,从此与林家子孙续写着世纪佳话。
1976年林散之先生80大寿辰,众学生为恩师举宴六华春饭店。先生与众徒先游湖再乘船前往。林散之先生与众爱徒在玄武湖中的合影(中排左2为冯仲华,左3为林散之)。
冯仲华得林散之真传,一生仰师德怀师恩。1984年日本书坛巨擘青山杉雨专程拜访林散之,认为“草圣遗法在此翁”。此后,“草圣”之称便在书法界传播开来。2016年,冯仲华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史实,遂书“当代草圣”。
1978年春,眷恋故土,桑梓情深的仲华先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南京,惜别师友调回安庆工作,就职于安徽黄梅戏学校继续任教。后任常务副校长,一面执教,一面从事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安庆市书法家协会成立时当选为书协主席,又挑起了传承发展安庆书法事业的重担。
冯老一生耕耘于艺坛,不逐名利得失,远离浮躁世俗,静守书斋,潜心学问,读书作诗写字,耐得住寂寞。先生坚持日课,每天早9时始,几十年寒暑无间,笔耕不辍,魏碑墓志,秦篆汉隶,晋唐法帖,历代名家,常写常新。这在当今时代,是多么难能可贵。他常常说:“作文写字不是作名利,应是写千古。”
写千古——这三个字,字字千钧,荡涤心灵的一切浮尘,令人肃然起敬。
2009年3月19日,冯老赴马鞍山采石矶吊唁先师林散之。林散之艺术馆馆长查亚凝接待了冯老。在查馆长的印象里,冯老眉宇神态间总有一种清平明朗的气象,他的谦和与平易不是一种装饰,是气质的自然流露,虽然衣着朴素,却散发熠熠神采。冯老谈吐间才情灵动、神思敏捷、风骨沉敛,处处显示出其丰富练达的旷世阅历和丰赡醇厚的学识素养。令人如赏元明书画,气息高古。
冯老的行草以二王为宗,尤得利于孙过庭《书谱》笔墨蕴藉,韵致翩然。
先生篆书多功课,面世少。其隶书出于《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之间凝重俊逸。
冯老认为:为学,要多读书,勤做课,要淡名利,甘寂寞,还要广采博取,厚积薄发。这是先生所提倡也是他自己的为学精神。对于时下书坛浮躁之风,先生在同道挚友间,亦时有直言论及:现在书坛有些有相当名气的人,其实不读书,不做课,还好标榜自己,这是不可取的。真写字、真追求书法艺术的人要多读书增加学养,学养积累得深了,字才能发出光彩,学养不深,其字必定黯然无光,把精力花在炒作与应酬上是不值得的。
在中国佛教领袖赵朴初故居的堂柱上,游客们常常驻足于一副对联前品味赏析,拍照留念。这就是冯老应邀撰题并书写的楹联,文曰“江山故宅,居士超凡入圣;翰墨澄怀,先生明月清风”。是联隶书挥就,意境高远,正大气象,佳联妙墨,回味悠长,饱含着冯老对先贤赵朴初先生的崇敬之情。
安庆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余龙生对冯老有十分精到的评价,他觉得,几十年来,仲华先生有感而发时便著文写诗,挥毫留痕,至于雪藏发表,随心随意,既不炒作,也不张扬。从冯老的诗文中,似能体味出太白之浪漫,少陵之深沉,摩诘之清新,稼轩之豪放。其书法诸体皆善,但自云工于行草。冯老作书化古人,秉师承,出己意,不媚俗,不入时。行草书注重用笔,字立有神;用墨破水,淡中出采;结字、章法疏朗清明,不过多交绕,不剑拔弩张,意韵静含点画之中,且渐臻佳妙,家风可见。
如今,冯老年届耄耋,依然体魄康健,精神矍铄。每天除睡觉之外,三分之二用来读书临帖,三分之一用来创作与应酬,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日子过得挺充实。每每有朋友来访,只要笔墨展开,冯老从不吝啬,主动铺纸研墨,尺幅相赠,令来访者喜不自胜,满意而归。在宜城的大街小巷、亭台楼馆,一抬头一放眼,冷不丁钻入眼帘的就是冯老的墨宝。在冯老身上,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他谦和朴厚的君子之风,实令后学晚辈敬慕景仰,尊以楷模!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