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下的直面人生——简谈姚岚的长篇小说《留守》
季宇
姚岚写这本书,在没写完前,我就知道,她跟我说过。我当时虽没看书稿,但直觉小说题材非常好,只要写好了会是一部很好的小说。书出版后,她把书送给我了,昨天我认真地看完了。有很多感慨感触。因为时间紧,我只粗浅地谈点感受。
我觉得这部小说是一部反映现实、直面人生的长篇小说。我感受最深的有几点,第一点,留守,是当下值得关注的问题,姚岚及时抓住这个问题予以关注并创作,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敏锐。
留守这个现象是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它其实是农民工进城派生出的问题,中国农村改革是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劳动力解放,富余劳动力怎么办?他们就开始向城市转移。前不久,许辉和苗秀侠创作的《农民工》,在阜阳开的研讨会,许辉对农民工有个发言,概括得很全面。农民工有个统计,开始时1982年,是2600多万,到2001年时,达到1亿3000万,最近有个统计,达到4亿5000万,是不是?我记不太清了。农民工进城我觉得是个进步,对城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农民工进城也带来很多问题。有很多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农民就农民,工人就工人,什么“农民工”,这个提法本身就是歧视。2005年前,对农民工的待遇、工资、法律保障等问题相对解决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反,留守问题突出了,而且很多情况愈演愈烈。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后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粮食问题,空巢问题,等等吧。我觉得姚岚能深入采访,这反映一个作家的敏锐。目前反映这个问题的中短篇有一些,但反映这个问题的长篇还没有。作为长篇反映这个问题,姚岚的这部应该是第一部吧,可以说填补了空白,这应该是姚岚的一大贡献。
这部书贴近现实,直面人生,不回避矛盾,这是《留守》这部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如果要归类,《留守》可以归入问题类小说。我觉得对问题小说,要看作品在反映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你做得怎么样。空巢现象,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段公在序言里面,阐述得很透彻。空巢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很形象的概括,青壮年进城,只留下老人孩子在家,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除了田地没人种而外,还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子女教育问题,有些地方黑恶势力、地痞流氓横行,盗贼出没,恶性案件不断发生,还有一些乡村干部的作风问题……所以要说大一点,严重一点,实际上空巢现象不是个小问题,关系到国家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问题。我觉得看这个小说,姚岚很可贵的一点,她没有停留在小说层面,她是将笔触深入到人性的深处和情感的深处。因为留守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性问题和情感问题。比如说孩子的教育问题,这里面,姚岚的重点就写这个。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中央在重视这个,姚岚这个小说里面写得非常深刻,看了后令人思索,担忧。另外就是情感问题,比如婚外情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生理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情感问题,人性问题。
前不久我看了陈应松的《野猫湖》……这个小说里写到同性恋。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是留守问题。这跟当年的“徽州女人”不一样。
农民工进城对城市贡献很大。过年时都回家过年了,像北京,连做早点的人都没有。但是他们的家庭特别女人和子女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看了后,觉得姚岚这个小说通过许多细节来反映,看了后很感慨。我在想,《留守》跟同类题材的小说有什么不同,因为姚岚这个是长篇小说,比起其他同类题材的小说,它的面要广阔得多。《野猫湖》是中篇,写得很深刻,从艺术上来说,是很不错的,但看了后,很压抑。而《留守》看了后,我觉得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反映了现实阴暗的一面外,另外还有温情守望的一面,最后还写到希望,当然这个希望的尾巴虽然写得还不够充分,但毕竟看了还能让人看到有希望。
所以说,这部作品不仅反映现实、直面人生,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作家心中充满了温情和关爱,充满了思考。作品有了这点,就有了魂。留守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一篇小说,不可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比如说以前讲的“菜篮子”这个小问题,它关系到民生,以前狠抓,现在就不成其为问题……通过这个小说,唤起人们对留守群体的关注,这是作家的责任。姚岚这样做,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第三点,从艺术上来讲,就不展开了。作品从结构上从情节上从语言上,充满了生活气息,文字比较生动。姚岚过去以写报告文学见长,最早她的中短篇小说,我都看过一些,当时觉得语言不够灵动。这部小说出版,对她自身来讲,是个很大的突破。长篇小说往往是很锻炼人的驾御能力,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她自身而言,这部小说是个很大突破,是非常可喜可贺的。最后祝贺姚岚不断写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