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石之乐
现在这个时代,“病从口入”得改成“病从坐入”。在办公室里坐着用电脑,出门坐车子,在家里坐着看电视,在茶座坐着品茶聊天,做文案的人更是从早坐到晚。硬的板凳坐得不舒服,还得垫上软垫子,或皮沙发布沙发……久而久之,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颈椎出问题了……
以前总觉得看书是人生的最大乐趣,读书能使人高雅并智慧。但现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出现许多悖论,令人困惑。若论挣钱,作家不如“写手”;若论吃香,博士不如“老板”。所以,现在看来,书是定然不能多读了。在书堆里呆的时日久了,目不见绿叶和红花,手不触流水和黄土,耳不闻方言和俚俗,不但会不谙世事,而且会越来越自以为是。久而久之,朋友们都如鸥雁,远飞或四散。
这自然不好。那就寻找点另外的乐趣。
闲暇时,被几个女友拉去安庆西郊的茅岭,捡黄蜡石。这是以往未曾体验的户外运动。第一次很勉强,很乏味。因为对石头不感兴趣,权当是外出踏青活动筋骨。站在被挖机开发出的旷野里,遍地石头,谁是宝石?捡谁?我却无从下手。那就只好挑喜欢的捡。女友捡了几块花纹型的,奇形怪状的,我很不屑,觉得那算什么啊,还没有我的石头好看呢。女友说,这是玛瑙,石头以“奇”“丑”为美。这种审美我自然赞同,但我就是难以发现这样的石头,就像在熙来攘往的王府井大街上,谁是玛瑙?谁是黄蜡?我睁大眼睛,依然“相逢对面不相识”。烦了累了,便歇下来,坐在一片石头上,清唏活喊女伴来鉴定我捡的。一大堆石头,被她看一个,丢一个,看一个,丢一个。我越来越泄气了:怎么我捡了这么多,一个宝石都没有吗?真难捡,没意思。这里可能是被人都捡光了。女伴直起腰身时,却一眼盯着我坐的地方:哎,这就是块蜡石呀!
一块黄蜡石,而且是很纯正的黄蜡,就在我的身边。
女友说:你得静下心来,仔细寻找。鱼过千千网,网网都有鱼。
我的心弦被重重地敲动了一下。我只知道把眼光泛泛地看着远方,自然发现不了身边的蜡石。
不是没有,只是缺少发现的眼光。深埋在地底下的宝石,有朝一日偶尔被发掘出来,依然被泥土或灰尘包裹,如果没有雨水的冲刷,没有善于发现的慧眼,它还得继续被埋没。我得对眼前这片黄土地重新审视,不仅要换个角度和方式,更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其实,有石的地方就有宝石和奇石。
黄蜡石又名黄龙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色感而得名。手感温润细腻,色泽油亮。黄蜡石含有锌、铁、镁、钼、硒、铬、锰等多种对人身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元素可以激活胰岛素,调节能量代谢,维护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具有抗癌、防畸、防衰老等作用。还能改善微循环系统,活化细胞组织,调节经络气血,加快人体血液循环,保证各部位、各器官更协调、更精确地运转,达到稳定情绪、平衡生理机能、增强快速反应、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几个女友很是把黄蜡石吹嘘了一通。我半信半疑,上网查阅。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谁能想到,平时没入眼的“石头”,居然蕴含着无比丰富、久远的知识和学问。一块奇石或宝石的成型,不知要经历多久的磨砺!茅岭的蜡石可能是2亿至4亿年前形成的。而今的开发,再加上行家的眼光,才得以让它见天日,才得以让它为世人奉献它的美丽。
好事就该多做。我又跟着她们去西郊捡了几次。一次比一次有收获。有次居然捡了块红色的。表面很油亮,一看就知道是好东西,但到底是什么,我这个幼儿园水平,当时并不知道。拿到江边的“子石轩”“怡雅轩”鉴定,跑了两个店铺,老板都说“好”,是罕见的红玛瑙!我大喜过望。这个晚上,石头给我带来的兴奋更加重了我的失眠。但那是一种愉悦的失眠,收获的快乐是以往写文章无法体会到的。
这块红玛瑙将我的兴趣高度开发出来,我开始沉迷于捡石头,乐此不疲。每次捡回来,细细地洗净,再一一擦干,放在一块白色的老布上,用钻子将缝隙和洞眼里的泥砂挑出,洗净双手,给石头涂上凡士林,放在手里一遍又一遍地摸着,摸着,摸了一块又换一块,舒服,快乐。练了手,乐了心。丢几块在沙发上,放几块在床头柜,包里装几块,枕下压两块,写字台上搁一块……看书、看电脑、看电视,总是用眼,现在可以不让手闲着。练手,很重要。现在社会,衣来伸手的人太多了,手的功能一旦退化,大脑可能就更容易出现问题。
捡石头,让我在这个多雨的季节快乐而鲜亮起来。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