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街的先锋牌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个性,就像一个人一样,五官、毛发、皮肤、四肢,构成他的外表。外表一望而知,而他的内脏、他的精神世界则要在很长的时间里,或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知晓。
我所居住的是个小城,有800年历史。东晋名士郭璞曾赞叹曰“此地宜城”,因而后来别称“宜城”。老城墙为南宋嘉定年间修筑,现已不复存在。曾有6座城门,也已不见踪迹。而今的这个小城,空中有飞机轰响,地上有宝马奔驰,像全国的大多数城市一样,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提高迅速。虽然常住人口不足100万,但现代化的生活样式与大都市相差无几。
小城里有条老街,名叫“先锋街”。这个先锋街,南北向,宽不过十几米,长不过200多米,步行只要2分钟。经过这条小街,谈不上漫步,只能匆匆而过。地上拥挤杂乱,空中油烟飘散。它无法与湖心路相比。没有花草,没有树木,没有赏心悦目的草坪,更没有现代化的雕塑。对我来说,它只是一条路,连接人民路和华中路的一条过道,仅此而已。但因为走得多,也就琢磨得多。大凡作街道名的,有的是地名,有的是纪念性的人名,还有的是美好的展望,或者特色名称。名称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大都涂抹着时代和地域的色彩。
那这条街为啥叫“先锋街”呢?
它很先锋吗?若论美观,它自然比不上菱湖南路、菱湖北路、湖心路,若论繁华,它与人民路相差很远。它只是一条很小的街道,夹在居民小区的中间。自然,这里的店面大多是小吃店,屋檐下摆着大瓦罐,炒菜的锅灶,屠凳,菜车,招牌五花八门,街边停了许多电瓶车、摩托车、小轿车,显得拥挤而随意。靠北的街口有一所小型医院,中间是社区居委会卫生室,南边的街口还有一个很小的私人诊所,一所小型超市、一家煤气公司、一家缝纫店。民以食为天,自然,吃是主流。讲究吃的人一般不愿吃星级饭店的大餐,喜欢到小街小巷寻访小吃。特色小吃往往喜欢躲在小街上。就像一个喜欢吃零嘴的人,常常把糖果、花生米、核桃仁、瓜蒌子之类,偷偷揣在口袋里一样。老母鸡手擀面、瓦罐煨汤、桂林米粉、胖嫂汤圆、南京馄饨、牛肉面馆、现磨豆浆等等,熟食店、咸菜店、烟酒店,一样不缺。半夜三更,还有吆五喝六的猜拳声,从敞开的门里飘出。
尽管是个小街,灰头土脸的,但也不乏一些时兴行业。有装修靓丽的吉他艺术中心、视力健康工作室、自助银行、保健按摩所、牛奶配送中心、广告装饰公司、网吧、彩票投注站,还有一家棋牌室。
先锋街像个忙碌的家庭妇女,身上沾满劳作的油污,咋一看,很不起眼。
走过无数遍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街道两边的店门前,竖立着3米多高的牌子,上面是人物姓名、图像,背面还有事迹介绍。袁隆平、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爱因斯坦、牛顿等,一个个在这夹杂着油烟味的空气中,注视着路人们。14块牌匾,一边7块,东边是中国人,西边是外国人,他们犹如巨大的路灯,相对而立,照耀着路人通过。
大概这就是“先锋”的含义,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们也确实费了一番苦心。可惜在杂七杂八的店铺包围中,这些牌子几乎都被店面的招牌挤得歪斜了,甚至遮挡了,如果不留意,根本看不清牌匾的面貌。
我有些伤感。我不知道这些牌匾是哪年哪月竖立在这里的。不用说,当初街道干部们的用意是多么的美好。他们大概也像我一样,灵魂深处常常闪烁着理想主义的火花。但时光总是充满现实的烟火。我们踏着现实的土地,谁都避免不了被烟熏火燎。而今,走在这条街道上,琳琅满目的都是实用型的店铺、医院,早起卖菜,晚上守摊,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而那些伟大的理想与信念都只停留在过去的岁月,留下来的只是围绕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些与百姓密切相关的东西。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