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之味

荠菜之味

荠菜,我们家里叫它地菜。

我走出校门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在中学站讲台。那时候年轻,教张洁的《挖荠菜》时,老实说,我还无法能全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荠菜的美味,对我,也丝毫没有什么吸引力。一个教师,对教材产生不了感情,没有共鸣,还怎么有热情去教学生?

荠菜,在我的心里太普通了。那个年月,农村里各家各户都养了猪,我小学时候,挎篮子挖野菜的日子也不少。对喜爱读书的孩子来说,挖野菜就像课余的游戏。三五个小伙伴,说说笑笑玩玩。蓝天白云、小鸟小虫,都是玩伴,荠菜也不过是众多玩具中的一种。家种的菜园里并不缺蔬菜。田野上的黄花菜就像现今街道上的人流,春风一吹,茂密而蓬勃,水汪汪嫩鲜鲜的。而荠菜的家族不旺盛,常常需要睁大双眼,从麦地边、从草林中搜寻。填饱肚皮的日子,自然是不会讲究什么味道和营养的。小时候的我体质羸弱,胃口也差,宿松姚大圩那个地方,虽然并不怎么富裕,却也是个鱼米之乡。我在家排行最小,两个姐姐比我大十几岁,何况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这点让父母很骄傲,从小把我当男孩来养,餐餐可以吃白米饭。父辈和姐姐们那种对饥饿刻骨铭心的记忆,似乎与我相去甚远。

饥饿是最好的美味。没有亲历饥饿,自然无法体会食物的味之美。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教条。荠菜,并未在幼小的心里留下多少印迹。倒是近些年,一忙起来,或者懒起来,便跑进附近的超市,买回几袋速冻水饺。水饺的分类,以馅为准。灌汤的虽然肥口,但吃多了太腻;香菇的很香,但吃多了上火;最可口的只有荠菜。

荠菜柔韧而清香,耐煮耐嚼,吃过之后,余香袅袅。不仅味美,而且功效还不少:止血、降脂降压、消炎抗病毒、利水肿。现代人讲究口感,讲究养生,荠菜便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坐上宾。

超市里的荠菜又青又长,漂亮得很,可惜是在大棚种植的,味道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到野外亲自去挖荠菜,味道和感觉那就大不相同。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春节过后,一直到仲夏,天晴的日子,麦田里,地埂上,河坝边,绿油油的荠菜举着小小的白花,仿佛笑逐颜开的小姑娘,闹闹纷纷的,正在欢度她们的儿童节。一些中老年妇女,提着袋子,握着刀子,欢喜地挑来拣去。茂绿而滋润的荠菜,经过洗、烫、切、剁,加些瘦肉和精盐,包进饺子皮,下进开水锅,不一会儿,一盘冒着热气的饺子就端上桌了。

荠菜性平,不仅健脾利水,止血明目,降压解毒,还可防癌抗癌。其功效还有很多。古有民谚,三月荠菜似灵丹。灵丹总是对人有奇效的。

可惜,如此美味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我们这滨江小城,它仍然不像白菜和萝卜,长年累月摆满菜市的每个摊头。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在暖暖的阳台上读几页闲书,忽然为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所动:“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不由得就想出门去,去皖河口,那里肯定有荠菜。

安庆西郊,皖水浩荡。皖河大桥虽然比不上长江大桥,倒也十分壮观。久雨之后,暖阳初开,邀上三两伙伴,开车过了大桥,绕上河坝。这个季节,皖水枯清,鹭飞鸦影,柳风拂面。我们也如放学的孩子,欢腾起来,奔向草地。六七头白山羊,避开我们,走下坝顶,啃着青草和荠菜。羊同人一样,也有对美味的追爱。

坝上的荠菜,被羊吃掉很多花叶。羊是我们喜爱的动物,它吃的我们也不嫌弃,老的嫩的,我一股脑儿地挑。刀子有些不顺手,手掌起了水泡。收获很不小,一袋子,塞得紧紧的。回家倒进水池,放水冲洗。洗过六七遍,才终于清爽了。满满两大盆。做馅包饺子,清炒一盘。还剩许多,不知咋办,友人说,干脆晒了,晒干烧肉吃,肯定比盐干菜好。还剩一些,送给朋友。朋友说:这真是好东西,地道的绿色食品。

年轻时候,只知道工作、孩子和必要的家务。在吃物上还真没有花费什么脑筋和精力。人到中年后,日子越来越好了,生活也愈发精细了。渐渐地也开始悟出生活的真谛了。

有点空闲,便也开始试着亲自做做美味,自然,包荠菜馅的饺子是首选。

荠菜,既养生,还养心。其味,只有中年后才能品得出来。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