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科技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二、宁夏科技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宁夏把坚持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战略支撑,着眼高质量发展需求,面向转型发展主战场,大力实施科教兴宁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2015年,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88%,R&D水平在全国排名第24位,相当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44%,2020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2.0%。

宁夏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绩效明显提高。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大型水面舰艇阻拦装置用特种钢丝绳生产技术、高温铌钨合金涂层技术、电网继电保护省地一体化整定计算系统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效节水农业、农业物联网等方面取得一批国内领先的重要成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二是取得并转化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组织实施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870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56项,比“十一五”增长29.46%。“十二五”期间,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51%,申请发明专利7888件,比“十一五”增长782.32%,万人拥有发明专利量达到1.74件。连续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3人。

宁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以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企业为抓手,通过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75%,成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主体。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全区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50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试点)企业达到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7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到200多亿元。

宁夏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构筑一批紧贴产业需求的创新平台、科技园区和资源共享平台。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达到24个、工程实验室2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个、技术创新中心174个、企业技术中心72个,各类公共研发平台340个,比“十一五”末增长134.48%。建立国家和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二是科技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石嘴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石嘴山、固原、中卫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2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实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市级全覆盖。建立国家科技示范基地10个、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个和科技惠民示范基地22个,石嘴山市被评为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三是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宁夏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在仪器设备集中的高校、科研、检测等机构开展仪器集中开放共享服务,服务企业428家。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拥有各类文献数据库60个,文档回溯能力超过100年,资源总量18.5亿条,2015年科技文献服务工作跻身全国十强。

宁夏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是科技人才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出台支持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政策措施50多项,有效优化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二是科技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先后柔性引进院士119人、知名专家338人,全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达到3.12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20%。三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引进培育科技人才1200多人,全区科技创新团队总数达到77个,涵盖能源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全区科技特派员队伍总人数达到4825人。

宁夏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水平明显提升。以培育对外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为抓手,加快推进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一是国内科技合作不断深化。自治区人民政府与科技部建立会商工作机制,先后与北京、陕西等科技强省(市)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大院大所实施合作项目200多个,中国科学院银川产业育成中心进驻银川科技园,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落户中卫。二是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引进先进适用技术60多项,与50多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0余项。三是中阿科技合作迈入新阶段。2015年,中阿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宁夏,在沙特、阿联酋(迪拜)、阿曼、约旦等国家和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等机构成立双边技术转移中心5个。依托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中阿双方在椰枣、现代节水农业、农业物联网等领域开展了有效合作。

宁夏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聚焦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着力完善科技管理机制。一是推动自治区科技计划改革。制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二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建立财政稳定支持基础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制,对企业创新实行“先期引导+后补助”机制,运用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三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十二五”以来先后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成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

宁夏在“十四五”规划中,不断加强科技力量建设,实施科技强区行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整合科技资源、扩大对外合作,走协同创新之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创新链,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生态环保、人口健康等领域为重点,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出一批高端产品,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和有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推进首台(套)示范应用。

围绕促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加快研究部署一批新的重大重点研发项目,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深化区域科技合作交流,完善东西部科技合作长效机制,精准对接东部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东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区。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共建一批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区域共建科技产业园区。鼓励区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家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发达地区创新主体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在东中部地区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开展科研代工、委托研发等合作模式。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能源化工、葡萄酒、防沙治沙、医疗卫生等领域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提升平台载体建设水平,实施园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行动,推进银川、石嘴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档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区,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快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打造一批以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小高地。整合优化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建设新材料、新能源、葡萄酒、枸杞等协同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创新主体有活力、创新活动有效率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库。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开展技术合作,打造重点领域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升级赋能计划,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遴选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带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体系,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度接续、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培育各类创新人才队伍,搭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梯度培养体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实用人才,稳定基层人才队伍。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围绕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和青年后备科技人才。实施“人才+产业”计划,完善常态化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出钱、企业育才”的人才培养储备机制。发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宁夏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科技创新团队和全区人才小高地的作用,加大院士后备人才和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专业技术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加快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级双创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院校建设多层次科技孵化载体,促进各类双创载体融通发展。完善激励创新创业政策措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吸引宁夏籍人才回乡创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全域科普,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基本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科技创新格局。

实现宁夏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即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而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从何而来?关键在于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从宁夏要实现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加大科研力度,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科技工作必须实现较快发展。从科技发展与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强正相关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实现宁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增大研究生培养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