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树立大统战工作理念对于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树立大统战工作理念对于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大统战工作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统战工作的一贯要求

统一战线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早在1939年,中央在决定成立中央统战部时,就成立了中央统一战线委员会,旨在协调全党做好统战工作。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是专门科学,全党同志都要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学会这门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反复强调统战工作是最大的工作,没有统一战线,任何事情都是办不好的。虽然当时没有明确提出“大统战”概念,但是全党办统战的理念,已经成为开展统战工作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多次强调,统战工作不仅仅是统战部门的事,更要求“全党重视做统一战线工作”,统战政策要靠全党贯彻。邓小平关于统战工作的重要思想,不仅精准体现出统一战线工作的广义内涵,更进一步提出了大统战的工作理念,成为邓小平统战理论的一大特色。[3]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召开的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也都将提高全党对统战工作认识问题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并结合统战工作的实际情况,着手研究和推动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战略高度提出要在面对利益格局多元、价值取向多样的复杂局面时,最大限度地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寻找到各方面的最大公约数,并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最大公约数是习近平“大统战”理念的集中体现和灵活运用。[4]这一提法与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规律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统战工作理念。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不久,中央决定设立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这是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大统战格局的重要举措,便于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的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协调,共同研究,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作合力。

(二)大统战工作理念是统战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关系不断调整。所有制形式、社会阶层和思想观念也在日趋多样。在此背景下,统战工作领域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有鉴于此,树立大统战工作理念,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大统战工作格局成为统战工作适应社会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1.社会阶层更加多样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相对固化,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限制了人们的正常流动和身份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群体进一步分化组合,新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统战工作对象及其代表人士数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这部分人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年轻人和高学历者居多,具有人员流动性和交叉性大、从业领域和行业广泛、价值取向和政治诉求多元化等特点。统一战线树立大统战工作理念,可以充分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功能优势,对新社会阶层人士加强团结引导,切实做好回应诉求、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工作,进而把新社会阶层人士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

2.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强势而入,侵染思想文化领域意图十分明显。少数人或者推崇西方的“普世价值”和“宪政民主”,或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改革产生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思想观念上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无疑也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统一战线中有很多层次高、影响大的党外代表人士,许多人具有海外经历,深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这就需要统一战线运用大统战工作理念,在巩固共同思想政治的基础上,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引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坚守思想底线。

3.所有制结构更加多样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其平均增长率、对GDP的贡献率,以及就业贡献率都远远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人的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涌现和不断壮大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中具有独特政治、经济利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愿望。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年轻一代,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上,与他们的父辈相差很大。如何引导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越来越成为统战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统一战线树立大统战工作理念,做好联系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