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脉络下的人民政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历史为主线,将党的历史使命、当代责任和未来走向紧密相连,从历史回望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创造的历史辉煌,从历史经验中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创造新的辉煌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营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基于人民政协视角,回望百年党史,既能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功秘诀,又能透彻理解70多年来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基因。
(一)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温人民政协走过的72年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人民政协从成立时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发展到今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1948年4月30日,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20]这一号召迅速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和海外华侨的积极响应,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作出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选择,揭开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1949年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明确指出,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人民政协成立以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推动各项社会改革、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各种社会力量为实现国家总任务而奋斗、活跃国家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扩大国际交往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充分展示自身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改革发展稳定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建言献策,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这都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安排,为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证。基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人民政协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建国的一种策略,更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被确立下来,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准确把握性质定位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关键命脉
性质定位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两次提出要把握和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并将其视为总结人民政协丰富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因此,准确把握性质定位,既是人民政协发挥自身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更是贯穿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始终、决定人民政协事业方向使命的关键命脉。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要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最关键的还是要准确把握好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
人民政协从成立之日起,就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蕴含统战基因,承载统战功能,并随着统一战线的发展而发展。回溯人民政协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其统一战线的性质定位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明确并因时而进、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建构人民政协制度之际,就对其性质予以明确定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认了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的性质定位。由于当时不具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即代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国人大召开前,人民政协事实上具有双重性质。除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外,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及其常委会则是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协商机构。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一度出现模糊认识,毛泽东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明确了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和各党派协商机关的定位,并在1954年制定的首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得以确认。在此之后,人民政协经历了反右和“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干扰,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性质定位没有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基于我国阶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统一战线由原来的阶级联盟,转变为政治联盟。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依然没有改变。1982年12月,由邓小平同志主持修订的政协章程将人民政协性质明确表述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此后,在历次政协章程修订中都保持了对人民政协这一性质的规定。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指出,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这是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角度对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重要拓展。基于这一判断,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首次用“三个是”概括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此之后,尽管理论界围绕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出现了各种研究和讨论,但从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来看,都没有改变人民政协作为非国家权力机关的统一战线组织的性质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后,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根据这一论断,2018年修订的政协章程用“五个是”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作出了新的界定,即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一最新表述为新时代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定位和重要遵循。首先,要把握好人民政协作为统战组织的基本属性。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发展的产物,也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这是人民政协的首要基本性质,必须牢牢把握。从2018年政协章程对人民政协性质的表述顺序来看,统一战线组织被放在首位,其他属性都是基于这个基本属性派生出来的。其次,要致力于增强政治影响力。围绕人民政协性质争论的一个焦点就在于,为提升政协地位,不满足于统战组织的定位,而是主张为政协扩权,成为国家权力机关。但不论从人民政协的创立初衷,还是我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人民政协都不能成为国家权力机关。[21]但这并不妨碍人民政协作用的发挥。事实上,人民政协的现有定位和职能规定已经赋予人民政协发挥作用的足够空间。最后,要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明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专门协商机构综合承载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发挥了特色优势。因此,要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提升履职能力,把人民政协的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牢记初心使命是人民政协履职尽责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由人民而立、因人民而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人民政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人民政协的初心和使命。坚守人民立场,践行政治初心,就是人民政协的价值所在、使命所系。
人民政协的历史,是以协商建国作为开端。参加新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代表人士站在同一立场、代表人民利益,围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充分协商,鲜明确立了人民政协为人民这一履职尽责的根本价值导向。党的初心和使命与人民政协的初心和使命在协商建国的生动实践中彼此交融汇聚,共同确认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担当。人民政协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党联系社会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紧密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充分彰显政治吸纳、社会整合和建言资政功能,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把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履职尽责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这既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责和政治初心。
回顾人民政协史,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人民政协承担的历史使命有所变化,不同文本对人民政协性质的具体表述略有差异,甚至对于人民政协的存废定性也时有新说,人民政协的人民属性却始终没有改变,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根本立场也没有发生变化。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牢记人民政协的初心和使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履职全过程。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也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梳理百年中共党史与70多年的人民政协史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我们从更宏阔的历史视角,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担负起人民政协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发挥好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平台、协商平台、工作平台的作用,为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实践案例
聚焦发展重中之重 助力城市高质量前行——大连市政协20年“一号提案”工作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大连市政协实施独具特色、统筹全局的“一号提案”工程,与城市发展“合辙”,与党政工作“同频”,与人民需求“共振”,成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和更好凝聚共识的最好注脚。
一、从探索到创新,不断完善“一号提案”工作机制
所谓“一号提案”,不是提案提交时间的序号,而是重点提案中的No.1,市民的未来期许、社会的关注重点、党政的工作重心、时代的发展变迁……通过深入调研,集思广益,数易其稿而成,再经过层层推荐,精心遴选,反复协商而定,是政协集体智慧的结晶。自2000年实施“一号提案”工程以来,以“一号提案”为引领的提案工作格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逐渐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一号提案”办理工作作出批示、市长领办、市政协主席督办的高层运作机制,党政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办理的保障机制,市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办理的推进机制。
二、从建议到落实,不断提升协商议政实效
“一号提案”工程实施以来,在党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有的催生了市委、市政府若干重要决策部署,有的促进了相关民生工作的落实,有的助力了群众关切问题的解决,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决策参考和工作推动作用。
三、从第一到全体,不断推动政协提案工作提质增效
“一号提案”仿佛一个无形的标尺。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在选题时,更加关注全局性、前瞻性议题,更加重视民生民情、注重建议质量,每年围绕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围绕涉及全局的重大民生问题,组织开展大量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论证,推动形成了一批建言献策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每年占提案总数的20%以上,带动提案总体质量不断提高。同时,“高层推动、高位协商”办理“一号提案”,让提案办理工作看到了方向。市政协相继形成了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专题协商办理提案、领导领衔督办提案、常委参与督办提案、各专委会协助督办提案、督查和评议提案承办单位的提案办理情况等提案办理协商方式和工作机制,推动了提案办理落实和提案工作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摘编自《大连日报》2020年11月27日,作者 石朕)点评分析:
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方式,是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协助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从政协工作实践来看,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伴随人民政协的诞生而诞生,具有历史最悠久、运作最规范、效果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群众非常认可的一项具有政协特色的工作。
“一号提案”是每年两会期间全国和地方政协会议的焦点,往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议题高度契合。大连市政协自2000年开始实施“一号提案”工程,提案立足大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站位高、选题准、分析透,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力促进了政协履职与党政中心工作的紧密融合。围绕“一号提案”的产生、办理而形成的一系列大连政协经验,也成为全国政协系统具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