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现状
从调研结果来看,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总体上健康稳定、积极向上。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外知识分子队伍结构中呈现的年轻化和代际更替趋势,使得新一代党外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与老一代党外知识分子的明显差异。
(一)政治素质较高,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认同
党外知识分子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们拥护党的领导,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对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参与本次调查的党外知识分子大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亲历者和受益者,95%的受访者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认为应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这项基本国策。在访谈中,许多受访者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认同,表示要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提升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参政议政意识较强,期望通过参与政治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党外知识分子有序参与政治活动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之义,其参与水平和方式也是衡量我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重要指标。从调查来看,不少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的参政议政意识较强,较之中共党员知识分子在政治参与上更加活跃。特别是年轻一代党外知识分子在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的同时,参与政治的需求明显上升,对自身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有着明显期待。
调查显示,在回答“您是否关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这一问题时,合计有71%的受访者选择“很关注”和“比较关注”;68%的党外知识分子希望进一步扩大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48%的受访者希望有机会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从而在更广泛领域和更高平台上发挥作用;也有42%的党外知识分子希望进入党政部门直接参与公共决策制定。关于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途径,则较为多样,既包括制度性参与渠道,也包括私下交流或者通过媒体反映等。从政治参与的范围来看,不仅参与行政系统的调研、决策、执行和反馈,也渴望参与立法系统和司法系统的政治过程。在被问到“目前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时,42%的受访者认为现行参与制度不健全,渠道不畅通;40%的受访者认为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不够,核心信息公开较少,个别单位存在“过滤公开”或虚假公开现象,对突发事件的披露也不够及时透明;还有18%的受访者表示对政治参与“没有兴趣”,说明这部分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意愿不强,表现出明显的“政治疏离感”。
(三)具有强烈忧患意识,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和热点问题
知识分子的群体属性在于其“公共性”,即对承担个人私利之外的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外知识分子也不例外。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洞察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习惯于关注社会公共议题,特别是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和热点问题,并且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平等、公平和正义。从调查数据上看,分别有82%和90%的党外知识分子对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与生态环境恶化表示关切。还有75%的受访者对社会保障不完善、78%的受访者对司法公正、86%的受访者对腐败问题比较关注。
当然,也有少数党外知识分子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消极现象,存在以偏概全倾向,缺乏辩证眼光和理性思考。有12%的党外知识分子认为我国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对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和前景信心不足。关于大连发展石化产业,很多党外知识分子表达了对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的疑虑,不能够正确看待作为经济、民生重要支柱的石化产业的发展。党外知识分子的意见、建议对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极为必要。但是考虑到党外知识分子的社会影响力,对于他们的疑虑,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并加以正确引导,则有可能影响到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进而动摇对多党合作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四)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在影响党外知识分子,致使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发生明显变化,对于社会问题往往具有不同的审视方式和判断标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党外知识分子,其价值目标的功利性倾向更为明显,更看重物质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对自身权利的伸张和诉求也变得更加直接。调查显示,有近78%的受访者认为成就个人事业是判断人生价值的首要标准。
此外,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过度的市场化导向及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对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产生一定程度的消解,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党外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和无私奉献精神明显淡化。调查表明,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有近20%的受访者认为应当以个人利益为重。79%的受访者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收入待遇。在访谈中,大部分受访者也都表示更在意劳动付出与收益上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