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丰富的统战理念
“共同体”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于“民族”概念的基本认识。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属于“民族”范畴,本质上也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在当代中国,共同体意识的直接表达就是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由于“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现阶段还无法实现,民族与国家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续,将中华民族建构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作为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竞争的基本政治单位,自然成为题中之义。
同时应当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是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涉及民族团结,更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同样蕴含丰富的统战理念。基于统一战线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够有效扩展统战工作的思路和半径,还能为推进当代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全新的统战思维。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目标上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2018年3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爱国统一战线”组成中增加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中的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双向发力,相向而行,就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为广泛的力量和智慧。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的“同心圆法则”理念相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统一战线历史经验和工作方法的科学概括,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同心圆法则”。在“同心圆法则”中,“圆心”就是“共识”,就是政治底线,“半径”就是统一战线所连接的社会各界力量,守住圆心,做长半径,是“同心圆法则”的核心要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征是“多元一体”,多元就是56个民族,一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它不是各民族的简单叠加,而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物质、精神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的“同心圆法则”理念相合。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认识到少数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这一客观事实,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增进一体,锚定圆心,体会认识到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更高层次认同。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主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基础上的团结联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将其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作为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了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有机团结关系。各民族团结奋斗,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团结联合也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要解决人心和力量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维护民族团结,广泛凝聚人心,汇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