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出发,多次提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2020年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关于民族工作的修订,主要体现在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时隔七年再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入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强调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和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才能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针对民族工作提出,但也蕴含着丰富的统战理念,具有鲜明的统战特色,赋予了统一战线重要的政治使命,极大地拓展了统战工作内涵,为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