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这些重要论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真谛,从国家政治体制层面推动协商民主由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上升为民主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并首次阐明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一)专门协商机构展现新时代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着眼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的战略部署。人民政协要进一步明确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职能责任,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上来。
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同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为一体,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人民政协参与国家治理是基于专门协商机构的职能展开。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安排,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渠道优势和人才优势,这是其他协商机构所不具备的。
(二)完善专门协商机构程序机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民政协应坚持把服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工作主线,加快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征、务实管用、成熟定型的制度程序机制和参与实践规范,为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履职尽责、凝心聚力。
具体而言,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程序机制,至少要在内容、形式、规则和能力四个层面着力推进。第一,要完善协商内容。人民政协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国家大政方针和各级地方的重要举措,明确协商内容,确定协商议题。第二,要丰富协商形式。既要健全和规范包括全体会议协商制度、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制度、专题协商会制度,又要积极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协商形式,努力拓展政协协商的参与面,扩大界别群众工作覆盖面。第三,要健全协商规则。坚持党委会同政府、政协制定年度协商计划制度,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对明确规定需要政协协商的事项必须经协商后提交决策实施。此外,还要制定好政协协商工作规则,对协商的议题设定、参与范围、讨论原则、基本程序、交流方式、成果运用和质量评价等作出规定。第四,要提升协商能力。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履职主体,是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力量。要注重加强对政协委员的培训,教育引导委员树立协商理念,遵守协商规则,切实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进而提升专业的协商能力。
(三)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是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彰显统一战线组织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实施好“十四五”规划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通过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切实担负起把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
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成为人民政协工作的新亮点。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互相赋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一方面,建言资政要突出提质增效这个关键,建言重点紧贴民生议题,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畅通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意见诉求表达渠道,并在提高建言质量上有真举措、下真功夫。另一方面,凝聚共识更要突出思想政治引领这个根本。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推进,越需要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因此,要加强政治引领,增强思想认同,积极引导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从求同存异走向聚同化异,把人民政协建设成为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