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

二、大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两种研究方法,旨在从经济生活、社会适应和心理认同三个角度考察大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现状。其中,调查问卷共计发放200份,回收178份,回收率89%。主要面向生活在大连市部分主城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发放。个别访谈主要采取半结构式方法,对15位不同民族、职业和年龄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访谈。

(一)经济生活

1.就业状况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处于就业状态,但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餐饮企业。例如,来自青海等地的回族、撒拉族经营的拉面店在大连市区都有密集分布。近年来,受东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大连市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进入调整期,劳动力需求增长略显乏力。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而言,除宏观经济形势以外,其自身的素质条件偏低、信息来源的闭塞,以及隐性就业歧视等也导致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不足。

2.收入水平

由于就业层次不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相比于户籍人口和汉族流动人口明显偏低。个别企业还存在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有近75%的受访者月收入不到3500元,但仍高于其在流出地的收入水平。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还因无就业渠道、工资被拖欠、遭受疾病等原因陷入贫困状态。

3.工作环境和时间

近半数被调查者认为所从事工作的安全性与工作环境都很“一般”。在接受访谈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有加班经历。很多受访者在关于工作状态的自我评价中,都感觉“工作很累,收入却不多”。

(二)社会适应

1.社区参与

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网格系统的组成单位,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重要载体。目前,大连市社区服务体系发展并不均衡,且受制于人力和物质条件所限,部分社区无力顾及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际需要。调研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活动情况也并不积极,只有一小部分受访者参加过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2.社会交往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于构建城市社会关系网络意愿并不强烈,在城市的主要人际关系仍然以血缘、族缘关系为主,以亲朋、同乡为主要交往对象。大部分受访者业余时间都是和工友、同乡在一起活动。这也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城市居民之间仅维系浅层次业缘关系。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将求助老乡作为第一选择。

3.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指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影响政府决定及相关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大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政治参与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之后,由于利益表达机制缺失,政治参与状况不够理想。二是拥有较为稳定正式工作或较高文化程度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愿意主动参与政治生活。三是年轻一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拥有更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4.婚恋交友

族际通婚是衡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由于工作环境封闭,交往范围有限,以及工资收入、学历和社会地位偏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更多的择偶难题。特别是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婚恋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以回族流动人口为例,在通婚范围上,回族一般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注重男女双方在民族和生活习惯上的一致,因此受访者普遍表示在意配偶的民族身份。

(三)心理融入

1.身份认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长期远离家乡在外生活,身份认同较为尴尬。在流入地城市,人们将他们看成是“外来者”,而在流出地同乡眼中则成为“探亲者”或“城里人”。访谈过程中,很多受访者表达了类似的困惑。他们渴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接纳,但是由于身份差异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与城市居民主动交往。调查显示,有33%受访者表示在城市生活缺少归属感。

2.留城意愿

本次调查,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很愿意或比较愿意在流入地城市生活并定居,有1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想好,还有20%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愿意在城市定居,表示流入地城市只是个“暂时挣钱的地方,钱挣够了就回家”。这也能够反映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态度。一方面,进入城市以后他们的收入要高于流出地。但另一方面,由于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差异,又使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在城市定居存在很多顾虑。

3.城市接纳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并非单向地嵌入城市,而是与流入地城市的持续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社会的适应,同时需要来自流入地居民的包容与接纳。大连作为开放性、包容性较强的现代化都市,大部分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持有接纳态度。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存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刻板印象。从访谈中得知,有个别受访者表示曾经在日常生活中明显感受到来自城市居民的歧视或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