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就没有团结稳定,一个国家就无法实现长治久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拯救民族于危亡,一些仁人志士先后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五族共和”等方案,但都因存在着历史局限性,难以真正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更难以将中华民族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将解决民族问题纳入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总任务之中,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形成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表述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围绕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系统阐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工作主线、制度保障、实现方式等,深刻回答了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是党的治国方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始终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奋勇前进提供了科学指导。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如何顺应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仍需加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局部地区反分裂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1]这些都决定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民族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民族工作新的历史方位,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最大限度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