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参政党建设的着力方向
随着实践发展和历史方位的显著变化,执政党对参政党的性质予以新的界定,在赋予其更多政治功能,为其履职尽责创造更多政治空间的同时,对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能力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各民主党派也面临新的发展态势,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紧迫,更有必要主动向执政党看齐,认真学习领会执政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借鉴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把执政党提供的政治空间真正“用好用足”,以适应执政党的建设水平和执政能力。基于新时代执政党自觉建设的新特点,参政党建设的着力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深化思想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作为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突出特点,为参政党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参政党而言,政治建设是其根本性建设,决定了参政党建设的方向和成效。201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原有的思想建设调整为思想政治建设,要求执政党支持参政党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建设政治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借鉴了执政党党建的经验,既体现了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也有利于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相互融合、协调推进。
在新时代,以执政党注重政治建设为示范目标,参政党深化思想政治建设,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抓好理论武装,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一方面,参政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团结引领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参政党还要结合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特点,把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赓续传承多党合作优良传统。
二要巩固政治共识,深化政治交接。政治秩序的核心是政治共识的存在,任何制度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政治共识的确立。政治共识是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目标。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在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最重要的政治共识,是多党合作事业能够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自2021年开始,不少地方的民主党派陆续换届,换届既是组织人事上的更替,也是思想、传统和作风上的延续,更是政治上的交接。[41]巩固政治共识,深化政治交接,重点是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老一辈人士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关键是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最终目的则是加强参政党建设,巩固多党合作事业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推动和实现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强化政党意识,树牢政党观念。在我国,参政党不是一般的政治组织,而是有着确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政党,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参政党的政党意识普遍不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多党合作的实践成效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参政党着力深化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强化政党意识,立足于对新型政党制度内在规律的把握,在自身建设和履职实践中努力保持政党特色,树牢政党观念,自觉承担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二)着力抓好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意见》在参政党建设内容体系中提出作风建设,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凸显了作风建设在参政党自身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框架下,参政党成员通过实职安排和政治安排也实际掌握和使用部分公共权力。特别是在政府和司法机关中担任实职领导的参政党成员,本身即是国家工作人员,掌握着公共权力,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参政党的干部和组织。目前,关于参政党成员违纪的权威数据尚未见公开发布,但从相关个案报道来看并不少见,其中不乏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案例。[42]加强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随着新时代参政党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党管干部原则日益凸显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全面持续深化,以及党外代表人士安排使用力度的不断加大,参政党更要自觉树立接受监督的意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以党内监督为例,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一以贯之的宝贵经验,也是参政党加强作风建设,借鉴执政党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必然要求。参政党的内部监督,是指参政党对其组织、成员遵守党派章程,履行党派职责情况的自我监督。相比于执政党,参政党的内部监督制度建设有所滞后。2007年年底,各参政党相继将内部监督机制写入新修订的章程,并在各自的中央全会上审议通过了内部监督条例。各民主党派中央还成立了以党派常务副主席为主任的中央监督委员会,作为参政党内部监督工作的专责机构。参政党的省级组织也陆续成立了省级监督委员会。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市级组织也在探索设立内部监督机构。这些为参政党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需要出发,从执政党与参政党相互促进的角度出发,参政党内部监督工作与执政党相比,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尚存在不少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因此,参政党要立足自身特色,积极借鉴执政党加强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明确监督职责和内容、规范监督形式、实现内外部监督有效衔接等方面不断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三)着力参与国家治理
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和当代实践证明,治理好中国这样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超大规模国家,不仅要发挥好中国共产党这个“重心”的领导作用,还要有机吸纳和积极整合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政治力量,构建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的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权力配置和运作实际也在驱动中国从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领导走向有领导的多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43]这在客观上要求治理主体必须由传统一元向现代多元进行转换。作为执政党的亲密友党,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为参政党建设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参政党要把自身建设主动纳入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统筹谋划。当然,任何制度的效能彰显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应然预期并不意味着达至实然状态,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的作用发挥距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尚有距离。
从实践来看,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主要体现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等履职实践方面,这也是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参政党政党功能的集中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参政党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方式,已由过去依靠少数代表人物的社会威望、学问影响发挥作用为主,转变为依靠党派组织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集体作用为主。因此,参政党需要在完善和创新制度机制上下功夫。近年来,执政党从支持参政党履行基本职能出发,对上述职能的核心内容和工作方式都作出过相关规定。健全和完善上述机制,是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的切入点和关键。
一要强化参政议政机制。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之一,直接介入国家政治生活,是衡量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身素质能力和社会影响最重要的标准。作为参政党履行职能的组织行为,参政议政必须有健全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专题调研机制,形成包括选题确定、组织调研、成果报送和跟踪反馈等一系列闭环工作流程。作为参政党,分析问题还要有独特视角,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多从“不可行性”方面论证。[44]关注议题也不必与执政党完全趋同,或局限在经济社会领域,而是可以在诸如制度性建设等政治议题上有更多关注,真正做到参政参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努力实现参政议政精准有效。
二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从制度设计看,民主监督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题中之义,最能体现参政党的政治功能。长期以来,民主监督却始终是参政党履行职能的短板。近年来,执政党围绕支持参政党做好民主监督工作印发过专门文件,实践中也有很多创新,诸如围绕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和重要约束性指标开展专项监督。参政党要主动激活新型政党制度中的这一积极因子,准确把握民主监督的性质定位,扎实监督,真切建言,发出“不同声音”,把新型政党制度的监督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助力。
三要规范政治协商机制。政党合作的本质是政治合作,这决定了作为政党合作基本形式的政党协商,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同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的协商,不是一般工作性、事务性协商,也不同于普通的提意见、作批评,而是参政党从大局出发,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本质上属于政治协商。很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政治协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协商形式。对参政党来说,不论何种形式的协商,除要强化协商责任、提升协商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完善协商机制。通过健全协商准备机制、协商保障机制、协商反馈和督查通报机制,确保协商程序规范有序,协商成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也是法治政治,要求政党的一切政治行为都要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45]参政党也不例外。相比于其他方面建设,制度建设贯穿参政党建设各个方面,影响、制约和决定着参政党建设的整体成效,是各参政党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与执政党实现长期合作的需要。新时代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必须注重规范建党、制度治党,以组织换届为契机,逐步构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系统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高参政党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一要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参政党要坚持的根本组织原则。参政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各自章程规定,进一步完善包括主委会会议、常委会会议、全委会会议和代表大会等在内的议事决策制度,建立健全议事办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既要强化集体领导观念,又要努力创造民主氛围,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施正确的集中,这是各级参政党领导班子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
二要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是执政党内党员领导干部召开的旨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生活制度,也是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增进领导班子团结,提高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的有效抓手,对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参政党民主生活会制度,要坚持以党派章程为依据,严格规范会议程序、明确会议主题、注重实际效果,并抓好整改落实。
三要完善理论学习制度。执政党历来重视学习并善于学习,自成立之日起就注重学习制度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党内学习的制度规范。参政党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这是保持和发展参政党进步性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尤其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一项制度确立并坚持下来,不断完善各级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关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努力建设学习型参政党。
实践案例
大连市举办参政党建设成果展
大连市委统战部
2022年2月,大连市举办“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大连市参政党建设成果展,大力弘扬多党合作优良传统,展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成果展通过400余幅图片,从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履职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五个方面,多角度、全景式展示大连市八个民主党派500多个基层组织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点评分析:
中共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四新”“三好”重要论述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新要求,为巩固团结和谐的政党关系,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提供了重要指引和遵循。近年来,在中共大连市委的领导下,大连市各民主党派按照“四新”“三好”要求,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履职能力建设为支撑、作风建设为抓手、制度建设为保障,坚持自觉、自主、自为,不断提升自身建设水平,取得了骄人成绩,为助力大连市“两先区”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履职尽责,坚持资政建言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连续三年提出市政协“一号提案”,先后完成“促进大连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等51个调研课题,通过“直通车”上报意见建议70余篇,市领导批示近百件次,许多意见建议直接转化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2021年,大连市各民主党派市级组织圆满完成换届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顺利实现政治交接。换届后的民主党派市委会领导班子的年龄梯队更加合理,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代表性等方面更加优化。
【注释】
[1]林尚立、赵宇峰:《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页。
[2]白皮书是政府就某一重要政策或某个专门问题而正式发表的官方报告书。我国政府自1991年开始发布第一部白皮书。2007年国新办曾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593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9]〔英〕J.S.密尔著,汪瑄译:《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页。
[10]陈延武:《万水朝东:中国政党制度全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8页。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1页。
[12]《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0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页。
[15]“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编:《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284页。
[17]李金河:《新中国政党制度是历史与国情的选择》,《北京日报》2009年7月6日。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9页。
[20]关于中国政党与社会整合、国家构建之间的逻辑关系,林尚立、肖存良等学者有专门的分析。参见肖存良、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为视角》,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22]张献生:《经济全球化与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15页。
[23]《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18年3月5日。
[24]民主监督的内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广义上说,一切反映民意、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监督都属于民主监督范畴。从狭义上看,民主监督用来专指人民政协与民主党派的一项基本职能。就后者来说,主要是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政治监督。本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此外,在理论界,民主监督有时也被用来区分于“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即从“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意义对民主监督内涵进行界定。
[25]《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页。
[26]王小鸿:《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与全面从严治党》,《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15页。
[27]〔美〕詹姆斯·伯恩斯著,谭君久译:《美国式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页。
[28]〔英〕阿克顿著,侯健、范亚峰译:《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4页。
[30]徐邦友:《从功利到权利:参政党民主监督之存在基础的转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第39—40页。
[3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页。
[3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0页。
[33]〔日〕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3页。
[34]黄天柱:《努力开发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政治资源——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与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19页。
[35]为拓宽监督渠道、创新监督形式,受中共中央委托,从2016年6月开始,各民主党派中央全面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口监督八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聚焦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贫困县摘帽、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扶贫资金项目管理使用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专项监督。这是民主党派首次就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的民主监督,也是民主党派实施的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专项监督。实践表明,民主党派中央脱贫攻坚专项监督不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丰富发展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理论,探索实践出了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制度机制保障。汪洋同志评价说,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个重要品牌”。基于这一成果实践,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2021年,在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完成以后,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央统战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共同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将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这次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是民主党派第一次对具有流域性特点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也是民主党派参与多党合作的新领域、履行参政党职能的新实践、民主监督的新探索,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首次在中央层面安排无党派人士参与,扩大了党外干部参与范围。
[36]黄天柱:《中国参政党理论研究:学术史考察及体系构建》,《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年第2期,第25页。
[37]贾小明:《“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科学内涵探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33页。
[38]祝灵君:《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新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党建关注点》,《学习时报》2022年10月28日。
[39]牛月永:《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特点》,《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6月21日。
[40]李景田:《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百年经验弥足珍贵——建党百年来党的建设宝贵经验》,《光明日报》2021年6月8日。
[41]1997年,费孝通等老一辈领导人提出了“政治交接”这个概念,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老一辈人士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薪火相传,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坚持和发展。
[42]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编:《新时代统一战线研究》,华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110—111页。
[43]林尚立、赵宇峰:《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页。
[44]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主编:《新时代统一战线研究》,华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123—124页。
[45]周叶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成就与启示》,《光明日报》2021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