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

三、大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制度层面

近年来,大连市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保护在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尽可能享有各项权益,在子女入学、就医、欠薪维权等方面取得了实效。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上,宏观制度上的最主要影响仍然来自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的就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在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在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具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不具备的社会资源和福利待遇。而农村户口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比于非农户籍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则面临着更多挑战。

(二)中观治理层面

从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状来看,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愈加频繁,传统城市民族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各民族跨区域流动所带来的新变化。就大连市而言,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现行民族工作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民族工作部门缺少足够经费,办公条件落后,很多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另一方面,民族工作部门职能较弱,协调能力不足,除民族成分审核职能以外,其余职能多是配合和参与,难以及时有效地回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诉求。第二,民族工作队伍建设不到位。机构改革完成以后,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整体划入统战部,有的区市县党委统战部在重新划分科室机构后,并未单设民族宗教科,而是与其他统战业务合并在业务科,无专属行政编制。民族工作权责分散的同时,原来专门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还要承担统一战线其他领域工作。第三,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需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宣传培训不够,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伤害或侵犯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感情或合法权益的少数现象。

(三)微观个体层面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个体特征也会对其社会融入产生影响。诸如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及居住时间都与其社会融入程度呈正相关。相比较而言,拥有丰富人力资本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更容易融入城市社会。而那些拥有资源较少、竞争能力较差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想要融入社会,明显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法治和市场观念也比较淡薄,进而给城市社会治理和民族工作带来一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