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只为观察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全新思维方式,也对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彰显出独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
(一)政治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纵观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民族构建和民族国家建设无不是由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权所主导。[8]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而言,亦是如此。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组成的伟大政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领航者。[9]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党的初心和使命,无数共产党人为此不懈努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仅是意识形态话语和政治宣示,还是中国民族国家建设和制度变迁的真实写照。[10]随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抗日,最终实现了全民族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也由一个传统的自在民族,逐步转型为具有现代国家意义的主权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不仅将自身视作“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还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无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所强调,“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11]。
(二)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作为依托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作为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统一战线运行的重要制度载体,也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关联的制度安排。
从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初衷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利于合而不是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旨在有意识地通过制度设计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民族大家庭”。这个由各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制度运行的实践效果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能够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制度安排,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到巨大作用,为促进中华民族长治久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我们在新时代正确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物质基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在民族工作领域,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经济及社会文化因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产业发展层次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关心民族地区发展,通过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增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等措施,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极大地满足了各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2021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同时也要看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解决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内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基础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56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实现的共同发展进步。越是在重要的时间节点,越是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发挥的关键时刻,越要把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转化为现实力量。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文化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但在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同时,共同体的成员也被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维系。[1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依靠物质利益手段,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所谓“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14]。
对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而深层的力量,源自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上,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蕴藏其间的基本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来源。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领,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15],正确把握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努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