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一个跨学科概念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热点。该理论试图超越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强调文化与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地提出了社会资本概念,作为解释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理论工具。他从社会关系网络视角将社会资本视作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主要由确定社会或群体成员身份的关系网络所构成。[16]20世纪9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在其《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对社会资本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作者认为,资本的内涵与外延是宽泛的,既有物质资本,也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但和前两种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17]。与社会学家视角不同,政治学家更看重社会资本与政治行为和制度绩效的关系,并强调社会信任、关系规范和参与网络的重要性。在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看来,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的网络关系结构中,体现为一定的社会组织特征,是社会信任与规范的来源。[18]罗伯特·帕特南对社会资本研究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将这一概念作为重要的分析范畴,运用于公民社会和民主政治制度的研究,着重阐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与制度绩效之间的密切关系。帕特南通过对意大利不同地区民主制度绩效的比较研究,得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社会资本累积程度的高低是决定民主制度绩效的重要因素。以“历史终结论”闻名学界的日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亦对社会资本理论用力甚勤。他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特别强调人们共享伦理信念和道德规则,拥有共同的事业目标,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社群文化及其生存状况。福山认为,社会资本对社会的繁荣及所谓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影响力不在经济生活中,而表现在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19]
简而言之,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产,指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使社会行动得以实现的资源。关系型社会资本通过发挥资源型作用,有助于现实世界贫困问题的解决。贫困人口因为缺少足够的社会资本,必须借由政府或社会组织通过外力作用提升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从而提高他们摆脱贫困的能力。在贫困治理领域,社会资本理论能够突破以往物质资本救济式和人力资本开发式扶贫机制的局限,从而为创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巩固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成果的策略选择也应注重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范式转向建立以社会资本为导向的治理机制,努力激活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