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人士的称谓变迁和工作方针
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特有的政治概念,历来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象。《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指出,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17]无党派人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照民主党派履行职能。[18]
无党派人士,长期以来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并肩战斗,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部无党派人士史,就是一部同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史,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奋斗史。
无党派人士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党派人士的内涵也发生了几次重大变化。就称谓而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社会贤达”称谓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无党无派的文化界知名人士积极传播进步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争取民主自由。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无党派人士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大批无党无派知名人士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抗战胜利以后,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和声望的无党无派知名人士,比如郭沫若、马寅初等人被称为社会贤达。1945年8月,国共双方在《双十协定》中提出“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是”。1946年1月,旧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郭沫若等九位人士以“社会贤达”身份出席会议。全面内战爆发以后,社会贤达发生分化,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其中有人依附于国民党,并因此参加了伪国民大会和伪国民政府,败坏了社会贤达的声誉,许多民主进步人士表示不愿再以社会贤达冠名。
第二,“无党派民主人士”称谓阶段。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口号”。5月5日,郭沫若首次以“无党派”名义致电毛泽东,响应“五一口号”。8月1日,毛泽东在《复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电》中肯定了这一表述,并首次使用“无党无派民主人士”的称谓。[19]1949年6月19日,周恩来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上发表了《关于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与实质》重要讲话,首次系统阐述了关于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相关理论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无党派人士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周恩来指出,无党派人士“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20]。经过中国共产党与各方协商,新政协会议专门设置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共有郭沫若、马寅初等12位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一称谓被沿用,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组织,但参加了人民民主运动的无党无派知名人士。[21]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组成都有不少无党派民主人士。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必须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继续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合作。
第三,多种称谓并存阶段。由于“民主人士”是对参加过人民民主运动的党外人士的政治称号,是在民主革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特定政治群体。[22]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老一辈无党派民主人士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难以适用于新一代无党无派人士。后者不论从社会基础还是成长经历来看,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在称谓上并没有统一规范,于是出现了多种称谓并存局面。主要有“无党派民主人士”“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等。
第四,“无党派人士”称谓阶段。多种称谓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有序开展。针对这种情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央统战部加强了对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研究,并在2000年2月由中央统战部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统一使用“无党派人士”这一概念,对其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23]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相应改称为无党派人士界别。中央有关文件进一步肯定了这个称谓。至此,无党派人士作为一种规范称谓被确定下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将无党派人士明确为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并对其概念作了明确界定。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无党派人士使命担当的期许,为切实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我国这样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政党能够吸纳的人数总是相对有限。[24]无党派人士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虽然没有明确而特定的联系对象,也没有在形式上结成专门的政治组织,却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基础,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一般认为,无党派人士与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大致趋同,主要包括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正是由于无党派人士和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大致相同,因此长期以来,无党派人士也是民主党派,甚至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成员的重要来源,其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的质量。[25]
由于无党派人士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主要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疗卫生、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领域。因此主要反映和代表这部分人中知识分子群体的利益和要求。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关注政治、参与国是的传统,无党派人士也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安排,无党派人士积极履行自身职能。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共计170余次,无党派代表人士有180余人次参加中央高层协商座谈会,所提意见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有的还被吸收进重大决策。此外,无党派人士由于没有自身组织,为了把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的群体优势发挥出来,引导他们围绕中央关注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2011年,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小组正式成立,后更名为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仅2019年,以无党派人士为主的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就形成建言献策成果100多篇,整理报送中共中央近20篇。不少研究成果还被吸收进无党派人士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协商座谈会上的发言,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26]在地方和基层,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同样很重要。2019年6月,中央统战部印发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新时代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县级(县级市)不再新建民主党派组织,这意味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在没有成立民主党派组织的县(县级市)乡一级,只能依托中国共产党与无党派人士之间的互动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能够从纵向上解决新型政党制度在基层的贯彻与体现问题。[27]
与民主党派在发展成员时有明确的分工不同,无党派人士虽然具有“党派性”,但缺乏正式的组织形式和系统的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其成员也广泛分布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各类组织和机构之中,内部差异极大,不可能像政党制定统一的纲领目标。无党派人士的主体虽然是知识分子,但所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与其他统战成员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加之政策缺位,导致有关部门在无党派人士的概念界定、身份认定,以及组织起来的平台建设方面认识不足、把握不准。[28]这使得无党派人士工作面临的很多问题具有独特性,与民主党派存在很大区别。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陈喜庆认为,多党合作制度框架的保障、地位超脱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领域广泛、专业知识背景深厚等是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主要特点,强调应多从无党派人士角度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29]因此,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要抓住无党派人士这个关键,发挥他们在党外知识分子群体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夯实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和智力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无党派人士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方针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认识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长期性。长期以来,无党派人士和各民主党派一样,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并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90年代,随着老一辈无党派民主人士因年龄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有人曾提出,无党派人士将不再存在。中央统战部于1999年专门召开研讨会,形成一致意见,就是要深刻认识无党派人士长期存在的客观规律。一个国家,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时代,总会有一部分人愿意保持政治身份的超脱。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政治意愿更加多样化,不少人愿意选择无党无派身份。[30]在我国,只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继续存在,无党派人士就会继续存在,而且这种存在是客观的、长期的和必然的,中国共产党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方针因此也就永远不会改变。
第二,要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无党派人士具有专业造诣深厚、社会联系广泛、超脱党派身份的独特优势,在党和国家重要的内事与外事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一些不便以政党或政府名义开展的活动、出席的会议,可以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
第三,要加大对无党派代表人士培养工作的力度。要大力气做好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士的选拔、培养和教育工作,将这项工作列入统战部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注意掌握一批高层次的无党派人士名单,形成相对稳定的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并及时与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沟通,定期通报名单。统战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扩大社会影响,鼓励他们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对其中优秀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要搭设适当的台阶和舞台,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扩大社会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安排、实职安排和社会安排中,适当增加无党派人士的比例,为其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
第四,要发挥好知联会等工作平台作用。近年来,为了把无党派人士组织起来,集中智慧发挥作用,在各级统战部门和无党派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探索出了包括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知联会)、党外知识分子智库、专家组、考察团、服务团等组织载体。其中,知联会虽然不是无党派人士的政治组织,在实践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性作用提供了制度化载体。
知联会是由地方统战部门在实践中创造的、团结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的重要工作平台。[3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原则上均可成立知联会。作为党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桥梁与纽带,知联会应以统战性为根本属性,以把包括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党外知识分子团结联合在党的周围为核心功能。因此,知联会不是一般意义的社团或联谊组织,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统战社团,注重对成员的政治引导。知联会的成员范围以中高级党外知识分子为主体,主要任务包括学习教育、培养人才、建言献策、服务社会和联谊交友。会长一般应由政治素质好、合作意识强、专业成就高、社会影响大的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担任。常务副会长则应由党委统战部分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担任。
第五,要有意识地将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留在无党派人士队伍中。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既是巩固多党合作政治格局、提高合作共事整体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合理配置政治资源、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早在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上层爱国人士中发展共产党员问题的规定》,其中提出要注意鼓励一部分人留在党外进行工作。无党派人士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发展成员的重要来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新老交替和更新换代也是历史的必然。[32]因此,各级党委和统战部门要有意识地保留一批优秀人才作为骨干留在无党派人士队伍中,对一些申请入党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让他们明白留在党外同样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干得出彩。
第六,要加强党对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在研究多党合作问题、布置多党合作工作任务、检查多党合作制度贯彻情况时,要把无党派人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同包括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内的党外人士广交、深交朋友。由于无党派人士分散在不同单位,没有自身的组织系统,要切实保证他们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中履行好职责,发挥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重视发挥党委统战部在无党派人士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无党派人士工作机制。各级统战部要注意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完善负责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无党派人士工作,建立开展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制度,并逐步探索有效的工作载体。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无党派人士群体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特征更加鲜明,对不同群体的吸纳更加广泛,在党外知识分子中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更加重要。面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无党派人士应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个体作用的发挥与群体优势的凝聚相结合,将做好本职工作与积极建言献策相结合,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激发创新创造热情、提升建言献策质量、强化社会责任担当上注重示范引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半径,画好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