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导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针对当前党外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政治引导工作:
(一)提升思想认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导工作,首先要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党外知识分子,诚心实意地将党外知识分子看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作为执政党,中共各级组织要充分信任党外知识分子,加快形成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党外知识分子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工作方式上,直接通过政治行为和行政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式并不完全适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善于从党外知识分子的立场、观点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灵活运用协商、谈心等方式做好政治引导工作。对于党外知识分子提出的观点、意见和建议要高度重视,积极采纳其合理部分,并对其不合理部分及时做出回应。利益分配也要惠及党外知识分子,在岗位安排、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进修培训等方面都要兼顾到党外知识分子。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除中共党的机关、涉密或有特殊需要岗位,建议考虑取消考生的政治面貌限制,消除附着在中共党员身上的隐形利益倾向,努力拓宽党外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空间。[33]
(二)重视对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和安排使用
党外知识分子代表性人物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联系和影响着一个领域或界别的党外知识分子。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导工作,重点是做好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和使用等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按照政治表现、业务专长和社会影响等条件,确定重点联系的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名单,并实行动态管理。对于政治立场正确、政治鉴别力和把握能力强、业务能力突出、群众威望高的代表性人物要重点培养,并适时相应作出安排使用。建立完善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的收集与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和跟踪党外知识分子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动态,及时加以引导。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党外知识分子平时游离于统战工作的视野之外。在“您平时与统战部门的联系是否紧密”选项中,有51%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联系或者不太紧密。针对这一问题,统战部门要经常举办座谈会、联谊会及节假日走访和上门慰问等活动,密切与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联系交往,增进感情,并通过他们团结其所联系和影响的各方面党外知识分子。
(三)畅通参政渠道,鼓励和支持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
由于知识分子群体的自身特点,加之相对超脱的政治身份,使得党外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建言献策的强烈意愿,而且具备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有序政治参与,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党外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加大组织引导力度,减轻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包袱,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其次,合理分配政治资源,拓宽参与路径,为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渠道。例如,各级人大和政协作为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应适度增加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和委员比例。各民主党派也可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吸收有代表性的党外知识分子加入党派组织。各级党委和政府还应定期征求党外知识分子的参政意愿和政策诉求,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为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创造条件。可以考虑拓展现有的党外人士民主协商会和情况通报会模式,将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纳入其中,扩大他们的知情与参与范围。除整体情况通报外,建议增加不同领域的专业性主题,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专业优势。
(四)充分利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这一工作载体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规定,统战部门应当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领导。作为兼具民间性和统战性的社团组织,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集中了大批来自各行各业、不同领域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是开展政治引导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首先,要把会员思想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教育和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把握能力。其次,要发挥好知联会联谊交友的社会功能,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加强会员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既要重视平时情感联谊工作,又要坚持重要节日走访慰问,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各级知联会还应注重发挥会员的智力优势,积极参政议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为党外代表人士的“人才库”和“蓄水池”,知联会还肩负着为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发现、培养和举荐优秀党外代表人士的职责,因此要有意识地吸纳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士加入知联会组织。统战部门还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知联会工作。特别是在活动场所、运作经费和工作人员的调配上为知联会发挥作用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把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
(五)努力提升党外知识分子教育培训水平
加强教育培训,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导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调查显示,党外知识分子尽管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但是受到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业务特长的局限,相当多的党外知识分子渴望得到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
各级统战部门要把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培训工作列入培训计划。各级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要根据业务专长和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履职尽责所需要的各项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强化政治培训,增强共识教育,帮助提升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素质和参政水平,增强对各种政治思潮的鉴别、分析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在强化政治培训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创新培训形式,采取集中授课、外出考察、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也可以考虑根据不同专业和职务类别,安排党外知识分子参加相关的中共党内培训,加强与中共党员干部的交流沟通。
实践案例
语言为媒,文化为桥,同心凝聚
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统战部
大连外国语大学是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建立,以外语为主,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近年来,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统战部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相关要求,在大连市委统战部具体指导下,依托学校特色,挖掘统战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助力国家高水平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新局面。
一、创新背景
依托统一战线平台,发挥特色高等院校优势,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和海外统一战线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客观要求。大连外国语大学以高校统战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打造工作平台、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主要做法
1.以平台建设为依托,织密工作网络,让统战事业发展基础“实起来”。打造“同学会+校友会+海外社团组织”模式,通过加强组织平台建设聚人、聚友、聚情、聚魂,构建彰显学校优势特点的统战工作体系。
2.以发挥作用为重点,找准着力方向,把国内外留学人员智慧力量“聚起来”。聚焦国家改革发展中心任务,结合国内外留学人员独特优势,在重点领域凝心聚力,助力统一战线在国际交往、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3.以联谊交友为抓手,优化工作模式,让党和党外人士情感温度“热起来”。为将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构筑学校发展“同心圆”,探索实践服务交友、借力交友、制度交友“三部曲”,以“二心”“三维”“四制”为引领,着眼凝聚人心、用好人才、培养人物,搭建立体化交友平台,建立常态化交友模式。
三、工作成效
1.升级工作网络,搭建了更多维度的“统战平台”。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升级工作网络,让学校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载体更多、抓手更实。推动欧美同学会、海外校友会等组织高质量运转、高水平发展,加大与海外华人华侨、归国留学人员的联系,充分发挥平台的统战效能,真正实现了把学校各方面统战成员组织起来、联系起来、凝聚起来的目标。
2.广泛凝心聚力,展现了服务大局的“统战情怀”。着眼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发挥外语院校海内外联系广泛、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探索高校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途径,结合学校各领域党外人士各自特点,搭建助力发展新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培养了一批国际化人才,打造交流合作新品牌和统战工作新亮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统战力量。
3.深化情感交融,打造了富有温度的“统战模式”。通过联谊交友“三部曲”,学校上下形成真诚交流与诚恳对话的理念,建立以沟通、对话为主要形式的党外人士教育引导机制。通过加强日常联络、经常谈心交心,不断提升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校内党外人士充分团结凝聚起来,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共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点评分析: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集中,汇聚党外各方面代表人物,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领域,也是统一战线培养、选拔代表人士的源头和重要基地。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除具有知识分子的一般特征,还具有高职称、高学历、事业进取心强、社会影响力大等自身特点。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对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巩固壮大统一战线,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连外国语大学海外统战资源丰富,注重将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与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相结合,以强化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为主线,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为重点,依托学校特色,挖掘统战资源,以语言为媒,文化为桥,搭建了更多维度的“统战平台”,展现了服务大局的“统战情怀”,打造了富有温度的“统战模式”,积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优势作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形成了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创新品牌。该项目荣获“2020年度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也是该年度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注释】
[1]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1年5月11日。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
[2]依据《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对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范围的划分,民主党派成员和党外知识分子并列提出。为避免统战工作对象的重复,因此狭义的党外知识分子,特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
[3]中共中央统战部六局编著:《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百问》,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4]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的第九部分对此作了明确说明。参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6—1437页。
[5]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基本思想,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加以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党和政府对旧时代的知识分子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绝大多数给予适当工作,许多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也给予应有地位。党和国家还非常重视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帮助他们克服各种旧思想,接受和树立工人阶级思想。经过学习和改造,知识分子队伍有了很大变化,不论在政治立场,还是在世界观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出来的大量青年知识分子,也开始逐渐成长为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主体,对此必须给予肯定和评价。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周恩来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年2月,党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指出: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人员,已经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重要判断,极大地调动了包括党外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6]童社言主编:《新编统一战线工作100题》,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56—58页。
[7]《开创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2021年7月29日。
[8]本报编辑部:《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辽宁日报》2014年11月13日。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
[10]《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创新发展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9月28日。
[11]王辉耀:《让留学人员成为发展“战略资源库”》,《人民日报》2015年7月1日。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1年2月3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13]李强:《新社会阶层的四大特征》,《北京日报》2017年9月25日。
[14]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主编:《新时代统一战线研究》,华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80—81页。
[15]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编著:《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讲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年版,第95页。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5—136页。
[17]强调无党派人士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主要是为了区分无党派人士和无党派群众。同样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的工农群众,尽管在统一战线中居于基础联盟地位,但并非专门的统战工作对象,当然也不是统战意义上的无党派人士。此外,无党派人士的定义中还特别强调要具备参政议政的愿望和能力。有的无党无派知识分子更希望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对参政议政兴趣不大,或者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这部分群体可以被视为党外知识分子,但并非无党派人士。从这个意义上说,无党派人士是一种政治面貌,体现政治身份。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也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知识分子常与工人、农民相并列,侧重于该群体的阶级属性。无党派人士则以政治参与为考量依据,经常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相并列,侧重于该群体的政治属性。
[18]从历史上看,无党派人士不单是中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最初实践就是以中国共产党与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为起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就是共产党人与党外人士在政权组成上的最初实践,也被普遍看作是多党合作的起点。
[19]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422页。
[20]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
[21]中央统战部1951年在复西北局统战部函中对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民主人士”概念作了解释,“民主人士”是对参加人民民主运动的某些党外人士(包括有党派和无党派)的一种政治称号。一般地说,“民主人士”应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过人民民主运动(包括起义在内),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采取善意中立态度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人民民主运动。二是在中间阶层或民主党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见,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有特定含义,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组织而参加了人民民主运动的知名人士的称谓。
[22]黄天柱:《新型政党制度视域下的无党派人士: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年第5期,第13页。
[23]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统一战线100个由来》,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149页。
[24]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无党派人士和共青团、青联界委员联组座谈会时指出,不管怎么说,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毕竟只占5%左右,各民主党派人数更少。只有把广大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团结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见郑宪:《无党派人士的性质与历史沿革》,转引自闵克、王民忠主编:《交流·研讨·谈心——从无党派人士关注的理论问题谈起》,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25]从实践来看,民主党派格外重视从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中发展成员,特别是不少民主党派各级组织的负责人和重要骨干都是从无党派人士中选拔和培养的。如成思危、陈竺、万钢等人都是从无党派人士成长为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他们在加入民主党派之前,作为无党派代表人士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经验。
[26]《“印象2019”统一战线年度热词大盘点》,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网站2021年1月8日。http://www.zytzb.gov.cn/tzyw/322105.jhtml。
[27]黄天柱:《新型政党制度视域下的无党派人士: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年第5期,第19页。
[28]冯颖红:《关于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的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171页。
[29]陈喜庆:《关于无党派人士的几个问题》,转引自闵克、王民忠主编:《交流·研讨·谈心——从无党派人士关注的理论问题谈起》,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9—21页。
[30]中共中央统战部六局编著:《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百问》,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1页。
[31]相比于欧美同学会、中华职教社、工商联等具有悠久历史的统战社团,知联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于1986年9月的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是我国第一家知联会,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即席讲话。截至2019年9月,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5个副省级市、280多个地市、1200多个区县和6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园区成立了知联会。
[32]中共中央统战部六局编著:《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百问》,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3页。
[33]致公党静安区委课题组:《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