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独立担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斗争焦点集中在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上,即经济基础是否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围绕这一争论,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竭力歪曲和肆意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其庸俗化解释为单方面的“经济决定论”,否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妄图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引向歧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也普遍存在这样的疑惑,即承认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性原理,是否意味着否定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886年恩格斯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历史合力论”思想,即“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3]。1890年恩格斯在给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对历史发展的动力、规律,以及人与自身历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释,提出了历史发展是近乎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的结果。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显然并非心血来潮或即时之想,而是经过对历史唯物主义深思熟虑之后提出的重要理论。
(一)社会历史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之合力的结果
恩格斯借用力学中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图解无数个人意志的交互作用情况,从而把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用几何图形清晰地勾画出来。在恩格斯看来,“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4]。当然,恩格斯描述的合力状态并不是各种因素的简单堆砌或机械相加,而是不同意志和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是诸种要素之间相互融汇和牵制、彼此冲突和抵消、相互促进和补充状态下形成的一种新质力量。正是基于平行四边形法则,使得历史事件的最终结果并不必然是所有人共同希望的,也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历史结果“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5]。在这里,恩格斯从社会历史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角度出发,清楚地阐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参与历史的主客体之间互相依存、彼此互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的结果。
(二)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并非决定历史的唯一要素
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补充。“归根结底”不等于“唯一性”。恩格斯使用“归根结底”一词只是强调经济因素的终极决定作用,并没有否定其他因素在社会历史的具体发展阶段,或在某个具体事件中可能起到的关键作用。“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6]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一切因素都在发生交互作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文学、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诸要素都会对经济基础起着能动的反作用。“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7]恩格斯之所以强调经济因素的非“唯一性”,正是为了回击资产阶级学者将唯物史观教条式理解成经济唯一决定论。
(三)肯定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作用
准确把握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重要思想,还需要理解恩格斯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创造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的肯定。“历史合力论”虽然承认历史发展不受单个主体意志的干扰,也未必是所有人共同希望的结果,但并不否认人的意志、动机和愿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的理论贡献在于他对人的地位作出了符合实际的评价。他一再强调,必须承认作为创造历史的所有个体,都对历史的合力有所贡献,尽管在通常情况下历史的最终走向不是参与创造历史的人们所向往的结果,但决不可以得出每个人的意志“都等于零”的结论。换句话说,每一位历史主体创造历史的活动,都对历史进程贡献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