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假言推理要注意的问题
二、运用假言推理要注意的问题
假言推理是必然性推理,与演绎推理一样,结论的真实可靠取决于两个条件:
a.推理的前提真实;
b.推理的形式正确。
(一)假言推理前提真实问题
1.假言命题反映的是现实事物中的条件制约关系——因果关系
即一个事物的出现(或不出现)与另一个事物出现(或不出现)的必然因果关系。因此,假言推理也表现了具有因果关系事物间的真假制约关系。虽然假言命题是以假设的条件复句的形式表达,用“如果……那么……”这样的逻辑联结词来联结,但这种假设必须以现实的条件制约关系为基础。
2.假言前提常常表现为科学研究的结论、人们共性的常识或者人们经验的共识
因此,当前后件之间的联系具有必然联系的时候,就为结论提供了必然性的依据。由于假言前提前、后件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经验而非形式的关系,当前件与后件事实上具有充分条件的关系时,我们就用“如果……那么……”这样的逻辑联词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这与数理逻辑的形式蕴涵是不同的。因此,如果事实上前件对后件不是充分条件的关系而我们用“如果……那么……”来联结,这就是一个为假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用这样的命题进行推理,结论就不是必然为真的。
3.前提中的直言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也会影响推理结论的必然性
侦查中一个判定失误的鉴定、一个错误观察的断定或者一个主观认定的事实等都可能影响结论的真实性。作为严密的演绎推理,对前提中的直言命题的要求与三段论推理是相同的。
(二)假言推理形式正确的问题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是正确有效的推理形式,而这两种正确推理形式恰好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无效式;而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是两种无效的推理形式,而这两种无效的推理形式却恰好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如果我们把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当做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或者相反),也就意味着把无效的推理当做有效推理看待,从而把不必然为真的结论当做必然为真的结论看待。
(三)假言推理省略式的问题
完整形式的假言推理有三个命题,但在实际推理过程中常常省略一个前提。例如:“这起案件是报复杀人,因为被害人被残忍地杀害(被挖眼剖腹)而且财产没有丢失。”这一推理的依据被省略了,即“如果杀人手段很残忍(如挖眼剖腹),而且财产没有受损失,那么应该是报复杀人。”因此这一推理就是省略了假言前提的肯定前件式推理。这种省略前提的假言推理在侦查中很常见的推理,意味着前提了然于胸,是很明白的,不需要说出来。
(四)假言推理或然性问题
作为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在侦查结案和法庭审判时作用尤为突出。因为侦查结案和法庭审判意味着侦查所得的结论真实可靠,推理形式符合推理规则,理由是充分的,这两个条件保证了前提推出结论的真实可靠。如果法庭审理发现侦查中提供的论据不客观真实或者论据不充分,就会把案子发回补充侦查。应该说,严密的假言推理是侦查结案或审判的思维模式。
但是,当我们从假言推理内容,从推理结论的可接受性或合理性角度思考假言推理的时候,推理前提和推理形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事实是,或然性假言推理在生活中并非完全不可用,在科学实验或侦查中,当我们对前提的因果关系把握不准确的时候(事实上,假言前提就是以经验为依据建构的,大家共同认可的因果关系),或者当推理形式明显不符合演绎推理要求的时候,我们就是从假言推理或然性在使用这一推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知道推理是或然性的,不把结论它当做必然为真的命题来使用就行了。
或然的假言推理有以下形式:
1.假言推理的前提是可能性的命题
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假言命题是可能性命题。
如果p,那么可能q
p
可能q
例如:
如果盗窃的出口是窗户,那么窗台上可能有痕迹;
窗户是盗窃的出口;
窗台上可能有痕迹。
第二种,否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可能q
必然非q
非p
例如:
如果盗窃的出口是窗户,那么窗台上可能有痕迹;
经查,窗台上必然没有痕迹;
盗窃的出口不是窗户
2.假言前提是虚假的
所谓假言前提的虚假是说构成假言前提的前件事实上不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在推理中却把它当做充分条件来进行推理。例如:“如果现场能够找到作案人的指纹,就能找到作案人。”这一假言命题前、后件之间不是必然的充分条件关系,如果用这一假言命题作为前提进行推理,结论不必然为真。但是,这种以警察经验所作的假言命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结论具有可接受性。
3.违反假言推理规则
所谓推理违反规则是指假言推理违反演绎推理必然性要求,结论不是必然为真的推理。如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由“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虽然这种推理结论不必然为真,但也不必然为假,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假设前件不能完全否定,有可能存在的理由。例如,德国天文学、地质学家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线有惊人的相似性。他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我们可以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进行如下的推理:
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过去是一个板块,由于潮汐和地球自转运动的作用,原始大陆在中生代分裂为几块。如果大陆是漂移,那么,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线、地形、地质构造就应该相似,还应该有相似的古生物群落。现有的证据证明太平洋两岸有相似的轮廓线、相似的地形、地质构造和古生物群落。所以,原始的大西洋两岸是一个板块。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式”推理,结论不是必然为真的,但现有的证据至少形成了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理论的支持而不是否定。可以这样说,科学理论在完全证明前都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当我们否定后件就否定了这一假说,但当我们肯定后件时就支持了假说,这就是违反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够成立的理由。
侦查初期,警察对案件的认识是通过现场了解的。罪犯对现场有意识的破坏、群众或警察等第三者对现场无意识的破坏、警察主观方面的原因以及现有仪器的局限等,这些原因决定了警察对案件的认识已不是案件本来的真实原貌。在这个基础上回溯案件的性质、案件发生的过程以及刻画作案人,本质上就具有或然的性质而不是必然的。
例如,“根据现场发现,如果是作案人,身高至少在1.75米。”王ЧЧ是我们确定的怀疑对象,侦查中发现王ЧЧ身高没有1.75米,可以推出“王ЧЧ不是作案人”了。这是一个符合推理规则的必然性推理,结论是真实可靠的。但是,如果在侦查中发现其他方面的证据都显示王ЧЧ是犯罪嫌疑人,这就说明按照基本证据进行的推理是不协调的,警察就有理由怀疑这个推理的基本证据是否有误,对王ЧЧ作案也不能根据这一点就轻易否定。另外,如果侦查中发现王ЧЧ是一个身高1.75米的人,虽然这是一个肯定后件式推理,结论不是必然为真的,但这个可能性的结论至少没有否定王ЧЧ是作案人,而从一个方面提供了王ЧЧ可能作案的证据,警察不会因为推理违反规则而否认王ЧЧ作案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