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答域预设
二、应答域预设
(一)应答域预设是提问主体所提问题的回答限域
问题表现了提问主体的疑问,任何疑问都有一个目的,表明主体希望问题得到解答。主体所提问题是有限域的,主体认定(或假定)所提问题之解在这个限域内。
讯问问题都建立在应答域预设基础之上。一方面,任何一个审讯中的问题都表达了审讯人员对未知疑难的思维差距,提问出发点是寻求答案;另一方面,提问主体对未知疑难在形成问题之前都经历了苦苦的思索过程,不同问题反映了提问主体对疑难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在求解过程中探索疑难问题的程度。在讯问过程中,科学、明确地提出所要解答的问题必须明确许多东西和排除许多东西,它传达了提问主体许多信息,关系到问题的解答顺序,关系到问题有解无解,也直接关系到侦查效率——这是讯问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不同类型疑问句应答域预设不同
一般疑问句“G(S)?”的特点是对事实陈述“S”存疑。由于任何问题中都存在肯定因素,而肯定因素才是疑问能够存在的原因。例如:
“张某某到过作案现场吗?”
这一问句传达了提问主体肯定的信息是:存在着“张某某”,存在着“作案现场”,并且,“有人到过作案现场”。这些肯定因素就是这一问句能够存立的原因。由于提问主体对“张某某到过作案现场”存疑而发问,因此,这一问句的应答域是主体预先思索未决而存疑,是提问主体认定(或假定)的该问题的应答限域。
应答域预设在问题逻辑中是非常重要的结构因素。当我们用“Tn”表示应答域预设,并结合分析一般疑问句时,一般疑问句就可以表达为:
“G(S)Tn?”
一般疑问句“G(S)Tn?”的应答域预设“Tn”是一个{T、F}的集合(T表示真,F表示假)。对于任何一个一般疑问句而言,对“S”的疑惑不是真的就是假的。例如,提问主体这样问:
“张某某,昨天晚上十点钟以前你和王ЧЧ见过面吗?”
对于这一问句,张某某只能在是或否两者之间作选择答案,这种应答选择是由应答域预设“Tn”所决定的。
选择疑问句“F(S①∨S②……∨Sn)?”的特点是,提问主体对所探索的问题掌握程度和事物原过程所存在的差距。这种对问题掌握程度,结合着主体知识背景和经验再加上提问主体所探索问题原过程的差距,就表现在问题的应答域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将选择疑问句写成以下的形式:
“F(S)T(Xn①∨X②……∨Xn)?”
特殊疑问句“W(S)?”的特点是对陈述“S”的部分存疑而不是全部存疑。这种问句清楚反映了主体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当我们考虑特殊疑问句应答域预设时,这种疑问句可以表达为:“W(S)Tn?”
特殊疑问句的形式虽多,但应答域预设则只有两种。例如:
①罪犯投放的是什么东西?
②罪犯投放的是什么毒药?
例①的应答域是一个全域性的问题,例②的应答域是一个限定得非常具体的类域——毒药。由于两者不同的应答域反映出提问主体对问题已知程度,这决定了对审讯的指向作用。特殊疑问句的应答不能像一般疑问句那样作{T、F}的集合,只能在应答限域内作“填充式”的事实陈述,或者作“不知道”这样的应答。
通过对以上三种疑问句应答域预设的分析(反意疑问句只是一般疑问句的特殊形式,没有必要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列出四种不同限域的应答域预设。它们是:
①全域性的应答域预设;
②类域性的应答域预设;
③划定一定范围的选择性的应答域预设;
④具体的应答域预设。
审讯中,以上四种不同的应答限域体现了办案人员对问题思考的逻辑顺序,①—④存在着事实上的蕴涵关系。
(三)研究应答域预设的意义
不同类型问句所作的应答限域不同,不同应答限域反映了提问主体所存疑难,反映了提问主体对问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问题都是需要回答的,应答者只有理解了提问主体问题的限域,才能在限域内作准确的回答,而不致答非所问。因此,理解问题的应答域预设是实现问与答语言交流的前提,也是科学提问和准确应答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