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问中的复杂疑问句
二、讯问中的复杂疑问句
法庭审讯中是不能使用复杂疑问句的,除非应答者对疑问句中的条件陈述已经作了肯定。在讯问中,复杂疑问句具有其他疑问句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原因是,预审的对象非常复杂,一些累犯、重犯,他们心存侥幸,在审讯中交代已知的、罪轻的犯罪行为;隐瞒未知的、罪重的犯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警察就要根据侦查所掌握的证据和其他有关人员提供的材料,推测出犯嫌疑人可能的事实P,再根据P建构一个复杂疑问句,从而对犯罪嫌疑人起一种“题中有意”的震慑作用。例如,在审讯团伙作案时,警察认为有必要的话,可以有意识地让同案犯见面,这会使犯罪嫌疑人产生一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我再不讲出来的话,同伙一旦讲出来怎么办?”警察掌握了这种心理变化,就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
问:你考虑得怎么样了,想从宽处理吗?
答:我的问题已经交代清楚,希望政府从宽处理。
问:我问你,你在ЧЧ地方作案时,开车的王ЧЧ同你一道进去了吗?
答:(沉默)我对不起政府,我交代。
由于审讯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复杂疑问句,它隐含着“你在ЧЧ地方作案”的事实,公安人员了解到作案工具是汽车,对开车的人是否作案存疑。在犯罪嫌疑人知道开车人也被拘捕之后,只好如实交代了自己作案的事实,并且把开车人和其他作案人都交代了出来。这一案例说明,审讯中使用复杂疑问句是“巧妙地使用证据”,是突破犯罪嫌疑人“反审讯”的一种方法。
复杂疑问句中的事实陈述P可以分成3种情况:
①真实的事实;
②可能的事实;
③虚假的事实。
第①种事实陈述是公安人员侦查所得的证据材料,或者其他在押人员所提供的材料。在审讯中被作为讯问依据。使用这种证据的目的是促使其交代犯罪事实,用这种经过查证的事实作依据建构的复杂疑问句就是真的。
第②种是经过侦查,或其他在押人员提供的线索,还不能完全充分地证明犯嫌疑人的犯罪事实,预审员认为是一种可能的犯罪事实,用这种可能的事实作依据建构的复杂疑问句就不必然是真实的。预审员从这种疑问句中得到的回答就不一定是真的,还必须寻找其他的材料来支持或否定它。
第③是经过侦查,没有证据证明犯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却用一种虚拟的事实材料作依据建构复杂疑问句,这种问句就是假的,从这种问句中得到的回答就是不可靠的,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以核实犯罪嫌疑人的口供。